外卖平台集体觉醒?20分钟免单被砍,背后却是百亿“羊毛党”的狂欢
京东近期对“超时20分钟免单”政策的取消,业界的热议也便一发而不可收拾,纷纷对此都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解读。
而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直言,这种激进的补贴模式正被“羊毛党”疯狂利用,高峰时段恶意下单赌超时,导致平台赔付压力暴增,商家利润都被吞噬了个一干二净。
然而这“免单”背后的“美好”却被掩盖了:
一方面,商家通过“免单”的形式,继续把用户的红包钱拿了过去,从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虚假的繁荣”——商家们的订单量一路飚升,而亏损也就相对加深了;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商家们的亏损日益加深,平台也将亏损的成本推给了骑手,只能将其通过各种方式的“补贴”来缓解,形成了一个“补贴-亏损”的恶性循环。
而这场以低价为核心的外卖大战,是否真的可持续?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补贴狂欢下的“三输”困局
要知道,这场““补贴狂欢”下,目前不少企业都已陷入这样困局:一是大量的税金都被补贴的“利”所“吞噬”了,二是为补贴的“利”而来的人才都已“流失”了,三就是所谓的“技术”也得为补贴的“利”而“献身”了。
而由于外卖平台长期依赖补贴争夺市场,过度低价策略正在反噬行业。
商家被迫参与活动,订单翻倍却因平台抽成和食材浪费导致利润下降;消费者被“免单”吸引,却养成“无券不下单”的习惯,对合理价格产生认知偏差;平台自身则深陷亏损泥潭,每单微薄利润难以覆盖巨额补贴。
更严重的是,30%的“羊毛订单”遭恶意弃单,食材浪费率飙升50%,这不仅破坏市场秩序,更让整个餐饮生态陷入“涸泽而渔”的困境。
(大家都等着薅这波“天上掉下来的免费奶茶”,结果大量0元购奶茶无人认领)
数字化破局:从“烧钱”到“增效”
而要跳出价格战怪圈,外卖平台必须转向精细化运营。
唯有将精细的运营手段投入外卖的各个细分市场中,才能真正地跳出价格战的怪圈,才能真正地把外卖的发展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京东对“超时免单”优惠取消,将其升级为“超时赔付优惠券”,一方面为消费者多了一个赔付的底线”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为京东的全链路可视化的配送的推出开了一个口子,从而为京东的效率的不断的优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通过对订单的AI精准预测所绘的“热力图”,就能提前15分钟对骑手的调配做出最合理的调整,从而将运力的利用率大大地提升了35%;同时又通过区块链的技术将食材的溯源做到了最优的优化,从而将食材的损耗都给降低了。
但更为关键的是,动态定价模型还能根据天气、时段等多种变量的智能调配,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资源的错配带来的浪费。
唯有这些数字化手段,才能真正让行业回归健康竞争。
生态重构:平台、商家、消费者如何共赢?
通过生态的有机的重构,不仅能让平台、商家都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将消费者需求最大化地体现出来,从而最终实现了三者都能“得而不失”的三者共赢的局面。
而外卖的未来竞争,不应简单落在“谁的补贴多就谁才能赢”这层表面上,而应该是真正数字化的生态的较量。
对平台而言,需要对真实客户建立起可持续的LTV(生命周期价值)的评估体系,识别真实客户而非“羊毛党”;而商家需要对其所拥有的智能库存管理,真正平衡销量与损耗的关系。同时也将对消费者进行引导,通过“绿色积分”等对消费者正常的下单行为奖励等。
只有将“以流量为中心的盈利模式”彻底地换成了“以用户的价值为导向的可持续的生长”,才能真正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告别野蛮生长,迎接效率时代
随着京东外卖的正式宣布取消了“免单”政策,这一波“补贴大战”的终结也将外卖的格局从以补贴为主的“大战”逐步推向以“效率”为主的“竞争”阶段。
降低价格作为短期的“拉新”手段,终究难以长期走出困境,唯有通过对供应链的数字化优化、对配送效率的不断提升、各方利益的真正平衡,才能真正让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这场觉醒并非倒退,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未来的外卖市场,属于那些能用技术创造真实价值的玩家。
文/康
#京东取消超时20分钟免单服务#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13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