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明孝陵为何到现在六百多年都无人敢盗挖?其中是何缘故?

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着手为他建造陵墓。翌年,即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离世,此时地宫的建造已接近尾声。于是,朱元璋下令将马皇后安葬于地宫之中,并且为陵墓定名为孝陵,此名既蕴含了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的敬意,也体现了朱元璋推崇以孝道治理天下的理念。

此后,明太祖朱元璋离世,其继任者、孙子朱允炆将他安葬于孝陵地宫。然而,彼时的孝陵整体建筑尚未完工。直至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1413年),孝陵方才全部竣工。这一修建过程跨越了三代皇帝,历时长达32年。孝陵落成后,其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堪称明清两代帝王陵墓之最。

尤为珍贵的是,明孝陵虽经岁月洗礼,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却未曾遭受盗掘之灾,堪称我国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帝王陵墓。然而,让人不禁好奇的是,相较于明朝更晚的清朝皇陵,虽然仅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却大多已遭盗掘,景象凄惨。那么,为何明孝陵在建成六百多年后仍能保持如此完好的状态,且从未被盗掘呢?接下来,我们将探讨明孝陵得以完好保存的原因。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原因

明孝陵至今仍安然无恙,历时六百多年未被窃,这首先得益于其选址之巧妙,坐落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紧邻玩珠峰之下。其地宫的主体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独特的山体结构进行构建。

明孝陵位于独龙阜,这是一座结构坚固的石头山。在建造过程中,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独龙阜的石头山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工匠们横向挖掘石头山,使其内部空间得以形成,随后在内部继续向下修建地宫。这种墓穴设计在古代亦被称为横穴。

在古代缺乏现代工具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极为费时费力,工程规模庞大,然而一旦这种横穴建成,其坚固程度令人称奇,若要盗掘此类墓穴,唯有通过在上方使用炸药爆破,才能进入地宫。

自古以来,盗墓者往往选择隐秘的方式来进行他们的盗墓行为,然而,采用炸药爆破的方法将会引发巨大的声响,这对于力求保持行动隐蔽的盗墓者而言,显然并非他们所期望的后果。

明孝陵至今依旧保存得相当完好,然而,根据现代科学仪器的地表探测结果,其地宫的面积大概在4000多平方米。若有人企图盗掘明孝陵,这绝非个别盗墓者所能轻易完成,而必须依靠一个专业的盗墓团队。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与南京城区相距不远,加之爆破作业频繁,众多盗墓团伙活动猖獗,如此一来,盗墓之事很容易为南京城内人所知晓。如此情形之下,盗墓活动又怎能继续进行呢?

与遭受严重盗掘的河北遵化清东陵相较,明孝陵的选址显然更为优越。清东陵坐落于河北遵化马兰峪,其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城市中心。而明孝陵所处的独龙阜,则位于紫金山范围内,紫金山亦称钟山,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便曾对其赞誉有加,称其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

紫金山位于南京玄武区境内,玄武区作为南京的核心区域,举足轻重。若明孝陵附近稍有动静,恐怕整个南京城都能听闻。

明孝陵建筑在山间,采用依山傍水的横穴式结构,其山体坚固无比,使得盗墓者若想进入地宫,不得不借助炸药进行爆破。然而,爆破声势浩大,加之明孝陵位于南京主城区玄武区,一旦有动静,极易被南京城内的居民察觉。因此,其地理位置本身便足以让众多盗墓者望而却步。

明孝陵有着很强的防盗措施

明孝陵以横穿山体之法构筑,其固若金汤。若非寻得墓道入口,唯有借助炸药之力以破土开道。若欲避免使用炸药,则务必寻觅到墓道入口。

古代中国盗墓的惯用手段是先锁定墓道的位置,随后通过挖掘盗洞来进入墓道和地宫。然而,明孝陵位于独龙阜,该地属于石质山体,挖掘盗洞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一种既快捷又简便的方法就是在山顶上开凿洞穴。

然而,若是在山顶开凿隧道,那便意味着需要打通庞大的石质山体,这样的工程量无疑是相当庞大的;一般而言,那些盗墓者和盗墓团伙并无此等能力;除非是像当年盗掘清东陵的东陵巨盗孙殿英那样,属于军方进行的盗掘活动。

除此之外,现代考古学者通过地表探测揭示,明孝陵的墓道入口并非位于正中央,而是位于横穴的一侧;截至目前,地表探测尚未能进一步确定具体的墓道入口位置。

明孝陵的墓道入口采用了非常规的设计,这使得寻找墓道入口本身便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难题。此外,考古探测的结果进一步揭示,明孝陵宝顶上方的封土堆中隐藏着数量极其庞大的鹅卵石。

这些鹅卵石兼具排水与防盗功能,在雨季期间,它们能迅速将雨水引入宝顶的排水系统,同时,若盗墓者试图开启墓道,这些鹅卵石便会发挥其作用。流沙会从各个方向倾泻而下,重新将洞穴填满,盗墓者随之被掩埋其中,这正是古代墓穴用以防盗的沙流机制。

从地表探测技术中,我们得以发现明孝陵的防盗措施,这同时也揭示了其内部可能布满了防盗装置,故而盗掘明孝陵无疑是一项艰巨且充满风险的任务。尽管朱元璋的陪葬品中珠宝价值连城,但生命安全显然更为重要,这些复杂的防盗机关已让众多盗墓者望而却步。

当然,尽管这些机关设计精巧,但对于那些精通盗墓技艺的人来说,解开它们可能并非难事。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民间可能存在一些技艺高超、胆识过人且心思缜密的盗墓者,他们或许会对明孝陵产生兴趣。

这都在预期之中,所以自明孝陵落成后直至明朝终结,朝廷始终派遣精锐兵力守护,并在该陵地设立了专门的军事机构——孝陵卫。

孝陵卫作为明孝陵的保卫组织,下辖五个所,其兵力总数约在5600人上下。在这5600名士兵中,有500人被派驻至陵区,实行严密的一对一守护。如此一来,试问哪位盗墓者敢在如此严密的防范下,对明孝陵下手呢?

自然,在明朝那个时代,孝陵卫在明朝覆灭后也随之不复存在,然而这一点却揭示了明孝陵未遭盗窃的第三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政治层面的原因。

明孝陵出于政治原因在政权交替中得以保存

历经明朝长达276年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自然无人敢擅自挖掘。然而,明朝覆灭之后,是否真的无人胆敢觊觎其陵墓,进行盗掘之举呢?

明朝覆灭后,无人敢于擅自挖掘明孝陵,这主要得益于清朝统治者对前朝皇陵的妥善保护。须知,朱元璋所创立的明朝,乃是中国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朱元璋曾驱逐蒙古势力,恢复汉族政权,并保留了汉民族的习俗与文化,因此在汉族民众心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清朝系由游牧民族女真人所创立的统治机构,统一全国之后,为了确保国家安定,亟需赢得汉族民众的支持。鉴于此,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清朝在进入关内并统一中国后,立即对明朝的皇陵实施了保护措施,严格禁止官方与民间对明朝任何皇陵进行盗掘。

明朝的皇陵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周到的照看,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更是清朝特别重视并加以严格保护的。

康熙帝不仅五次亲自前往明孝陵进行祭拜,而且每次都虔诚地行三拜九叩之礼,更亲笔挥毫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碑文。同样,康熙帝的孙子乾隆帝亦步亦趋,六次南巡时均赴明孝陵,每次亦都行三拜九叩之礼。

清朝对明孝陵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这一态度使得明孝陵在清朝统治下得到了妥善的维护,从而确保了其完整性和安全。

清朝中后期,太平天国起义成功攻占南京,导致明孝陵的部分地面建筑遭受战火侵袭而受损。然而,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迅速下令,派遣人员对明孝陵进行了修复工作。

朱元璋在汉人心中地位显赫,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之际,洪秀全迅速发布命令,对明孝陵实施保护与修缮。他本人亦亲率众人在明孝陵举行祭奠仪式,并向世人宣读了朱元璋昔日驱逐蒙古政权时所提出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

即便是在太平天国控制南京的那段时期,洪秀全为了团结汉族民众,驱逐满清统治,对明孝陵实施了保护措施,这一举措确保了即便在战乱纷飞之际,明孝陵也得以免受官方和民间盗掘的破坏。

太平天国起义虽告失败,但清政府仍旧对明孝陵实施了保护措施。同时,对外宣称太平天国曾破坏了部分地面建筑。为此,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特地向上级慈禧太后请示,请求拨款对明孝陵进行全面翻新、修缮和保养。此举无疑还是出于清政府安抚汉族民众的政治考量。

清朝覆灭,民国时期来临,该政府对于明孝陵的维护给予了高度重视。1912年2月15日,国父孙中山先生带领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们前往明孝陵进行祭拜,并且亲自朗读了祭文。孙中山先生在祭文中,对当年朱元璋驱逐蒙古元朝时所提出的口号进行了调整,将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

南京后来陷入了汪精卫领导的伪政权的统治之下,日本人意图对中国进行文化上的侵蚀,因此对曾经的汉族政治领袖朱元璋表示了尊重,并未对明孝陵造成严重的破坏或盗掘行为。此外,汪精卫的伪政权始终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对明孝陵实施了周到的保护措施。

即便是在清末民国以及抗日时期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明孝陵也始终得到了精心的守护,政权更迭与朝代变迁并未对它造成显著的损害。

新中国时代来临后,政府对明孝陵的保护和地面建筑修复工作做得尤为到位,特别是1956年,对明十三陵中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明定陵进行了考古挖掘。然而,由于技术及经验上的欠缺,导致出土的文物在见光后迅速损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在1961年,我国政府颁布了针对重要文物进行保护的专项政策;在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被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自那时起,它便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精心保护和修复。

2003年,明孝陵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政府对此地及其周边的功臣陪葬古墓的保护力度亦随之加大。如今,明孝陵已装备了先进的高科技设备,通过大数据的连接,实现了对明孝陵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与预警。因此,对于中国人而言,明孝陵不仅是国宝,更绝无被盗挖之虞。

写在最后

明孝陵之所以历经六百多年风雨洗礼仍保持完好,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严密的防盗设施,以及历经朝代更迭所带来的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经六百多个春秋,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妻子马皇后仍旧在紫金山独龙阜的怀抱中沉睡,往昔无人敢惊动他们,未来亦无人敢打扰他们。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246891.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