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面军到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官越混越小?看他如何凭“本兼各职”军政一把抓
从方面军司令到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头衔变化常让人疑惑,这职务究竟是升了还是降了?表面看,战败被俘时他只是一个“绥靖区司令官”,似乎不如抗战末期的“方面军司令官”显赫。然而,深挖其在山东履职期间的“本兼各职”,便会发现,这个看似“缩水”的官衔,背后承载的实权反而大幅跃升。
王耀武在抗日战争期间晋升速度惊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作为黄埔三期生,他已是中央军第51师师长,远超同期同学。此后,凭借第74军赫赫战功与蒋介石的器重,他快速擢升。1938年万家岭大捷后,他晋升第74军少将副军长并兼任师长。1939年6月,他升任第74军中将军长,率部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第74军也因此声名鹊起。1943年5月,他因鄂西会战中的战功被任命为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但那只是虚职,他仍紧握第74军指挥权。到1944年2月,王耀武正式晋升为嫡系第24集团军总司令,统辖近10万精锐。1945年1月,他再上层楼,晋升为“陆总”直属的第四方面军司令官。为了匹配职衔,当局特在当年3月叙任他为陆军中将,此时他才有了名副其实的“两颗星”。
表面降级,实则升权
抗战末期设立的“方面军”编制,存在时间其实很短,大致从豫湘桂战役后期出现,到1945年底便悉数撤销。它主要是为整编西南部队和接收美援物资临时设立。从所辖兵力来看,方面军一般下辖四至六个军,远超一般集团军的两到三个军。因此,“方面军司令官”的建制级别要高于“集团军总司令”,大致相当于大型战区的副职。比如汤恩伯此前任战区副司令长官时,兼任的边区总司令也下辖四个集团军,规模与方面军相仿。
日本投降后,战时编组的“战区”和“集团军”被改头换面。各大战区变为“绥靖长官公署”,集团军则改制为“绥靖区”或“整编军”。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因未达战区规模,于1945年10月在武汉改编为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并于次年1月迁至济南。他本人起初并不愿卷入内战,但在其校长的软硬兼施下,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任。
军政大权,一手掌握
王耀武不仅是第二绥靖区司令官,他的政治地位也在同期显著提升,新晋为“中执委”。这一身份已与胡宗南、关麟征等黄埔一期生平起平坐,甚至高于部分职务很高的黄埔一期生。仅仅担任一个绥靖区司令官,显然与其当时的军政地位不符,那位校长自然会有“特殊安排”。
1946年4月1日,为推行“总体战”,南京当局在济南特设“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唯一一个此类机构。王耀武担任主任,何思源(省主席)和庞镜塘(省党部主任)任副主任。该总指挥部统辖山东省内第二、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等五个绥靖区的所有军政机构和部队,王耀武因此能节制山东全境的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尽管他仍是陆军中将,未晋升上将,无法像薛岳、顾祝同那样担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或副主任,但他所掌握的管辖范围和实际权力,已远超徐州绥靖公署的任何一位副主任。可见,他兵败被俘时的“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头衔,只是他众多职务中的一个。他真正的最高军职,是“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实际统辖的武装接近20万人,虽无“副战区级”之名,却有其实。
孤城困兽,权力缩水
不仅如此,在王耀武主政山东期间,他还兼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1946年10月,在何思源调任北平市长后,他顺理成章地接管了“省主席”一职,实现了对山东省的军政一把抓。掌管省府权力后,他又兼任“山东全省保安司令”,有权调动所有地方武装。济南战役前,济南守军中保安旅就多达五个,加上其他拼凑的自卫武装,几占总兵力的一半。他还兼任“济南军管区司令”,掌握了征兵和部队补充的大权,连新兵征召和训练也尽在手中。因此,在济南解放前,王耀武在其校长的支持下,已完全掌握了山东省的军政大权。
然而,1947年粟裕将军指挥的莱芜战役,给王耀武直接指挥的第二绥靖区造成毁灭性打击。此役,其麾下的整编第46师、第73师基本被歼,第12军也损失不小,副司令官李仙洲甚至被俘。自此,王耀武手中具备战斗力的部队屈指可数。济南战役前,他赖以坚守的部队,如自扩的整编第2师、重建的第73师,多为残部或地方武装升格而来。即便是有番号的精锐,如重建的第74师也仅运来一个团,第83师也只空运一个旅。吴化文的整编第九十六军,也在增援兖州时遭受重创,整补后新兵过半,整体战力远称不上精锐。
结语
1948年夏季,华东野战军展开大反攻后,山东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济南与外界交通被切断,沦为一座孤城。此时,王耀武“总指挥部主任”的头衔便成了摆设,他实际能掌握的,只剩下济南城内那11万守军。其他名义上由他指挥的青岛、临沂等地的敌军,都只是理论上的存在。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王耀武被活捉,第二绥靖区随之覆灭。
回看王耀武的官途,从抗战末期的“方面军司令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绥靖区司令官”,若仅看单一头衔,确有“越混越小”的错觉。但当他兼任“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并掌握山东省军政全权时,他的实际权力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他确实做到了“军政一把抓”。他最终被俘,并非因为权力变小,而是他所倚仗的军事力量已然衰弱,且其所处孤城已是四面楚歌。在他之后,功德林里众多被俘将领,论铨叙军衔、政治地位或实际军权,各有千秋,难以一概而论。但若论职务头衔之繁多,王耀武的名片若真印出来,那当真会是黑压压一片。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34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