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打“红军城”想要拉平乌东战线,俄乌冲突进入“战略僵持2.0”

一列拉着伤员的火车,正慢慢悠悠地走着。

得先绕道白俄罗斯,才能回到乌克兰境内。

车厢里静悄悄的,一道帘子把空间隔成两半。前头是俄国兵,后头是乌克兰兵。谁也不看谁,更别提说话了。只有医护人员报血压、换药时,才有点人声。

每个检查站都得停下来,两边的人拿着名单反复核对,时间就这么一点点磨掉了。

这趟车上的伤员,都来自一个叫“红军城”的地方。

那座乌克兰东部的城市,炮弹在那儿砸了整整七天七夜,没歇过一口气。黑烟把天都遮住了,太阳看不见影儿。

十月底那场说好的碰头会,美俄两国元首最后还是没见成。紧接着,莫斯科就放出了“海燕”和“波塞冬”两种新家伙的试验影像,像是在给谁递话。

随后,两支俄军陆战合成旅开到了格里申卡河边。俄国人明说了,要把整个顿涅茨克防线“拉直”,这样下一回坐上谈判桌,手里的牌能硬气点。

十七万大军压过来,即便乌克兰方面嘴上说着这是“面子工程”,但谁心里都清楚这分量。

红军城里的巷子又窄又乱,俄国兵把便携火箭筒架在院墙上,对着对面就来一发。乌克兰的工兵呢,则在居民楼的楼梯间里塞满炸药,等着人进来。

双方的阵地,最近的地方不到二十米,都能隔空喊话了。从卫星上看,城里的火车站早被炸成了一堆分不清样子的瓦砾,铁轨都拧成了麻花。

俄军发言人对外放话,说把这城四面围死,是早晚的事。可城南那片洼地里的小河,到现在还拦着他们坦克的道。

乌克兰的补给早就跟不上了。运东西的火车,已经四天没能开进站。

基辅那边收到的战报更让人揪心,北边的出口只剩下三公里宽,还时刻在俄军的炮火覆盖之下。

守不住红军城,后果很严重。俄军就能顺着公路一直往西推,而乌克兰的后勤补给线,就得往北绕上足足两百公里。炮弹、柴油这些要命的东西,运到前线会慢得多。

到时候,泽连斯基在议会里,怕是会听到更多不好听的质问。

为了扳回一点局面,十一月的头一个星期,基辅干了件大事。十六架攻击无人机编队,贴着地皮,直奔莫斯科。

这些无人机分了好几批,一路低空穿过俄国中部的省份,最后在离莫斯科七十公里的地方被拦了下来。

虽然没炸出什么大动静,但着实把俄国人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们的远程航空兵部队,为此不得不往东挪了一百五十公里。乌克兰的宣传部门立马抓住这事大做文章,管它叫“心理战的重大胜利”。

就在同一个星期,乌克兰的工程兵也没闲着,在波克罗夫斯克西边,又挖开了新的壕沟,把防线悄悄往后撤了两公里半。

战场上的数字,两边报的也完全对不上。

前线观察员的报告说,俄军往前推进了差不多四千七百平方公里。可乌克兰这边宣称,他们同期从河口到公路节点,又夺回了一百八十五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些数字打得不可开交,到底谁说的是真话,恐怕只有天上的卫星知道。

数字游戏改变不了伤亡的现实。战地救护车每天来回跑的次数,一直没下过九十趟。

北约那边,为了要不要加大军援,还在布鲁塞尔的会议室里扯皮。

波兰代表把老祖宗的历史都搬了出来,反复强调威胁。匈牙利代表则更关心钱,提醒大家先算算账单。法国和德国呢,在能源问题上还没掰扯清楚,根本没法统一口径。

这种内部的裂缝,正中克里姆林宫的下怀,让他们觉得这仗拖下去有好处。

这笔五十亿美元的援助款,在美国国会里吵得比哪次都久。

于是,这场仗就呈现出一种特别奇怪的节奏。地图上的颜色偶尔变一变,但前线就像两排牙齿,死死咬在一起,谁也动弹不得。天上没有大规模的飞机对决,可地面上到处都能听到无人机那种低沉的嗡嗡声。

谈判的门,一会儿说要开,一会儿又关上了。

有记者给这局面起了个新名儿,叫“僵局2.0”。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在耗着,看谁先挺不住。

时间耗掉的是弹药,更是政治上的耐心。俄军后方的一个仓库,前阵子还起了次大火,原因没说,弹药只能急匆匆地转移到更东边的乡镇去。

高空有侦察机天天转悠。俄国人试射了一种新的滑翔炸弹,据说飞得更远了,但还没见着大规模使用。

乌克兰这边,眼巴巴地等着瑞典的“鹰狮”战斗机。两架教练机倒是先到了,飞行员们就在后院一个简陋的模拟器里,一遍遍地练着起飞和降落。

这场战争就像两条并排走的轨道。一条轨道上,是大国之间精密的算计和博弈;另一条轨道上,是普通老百姓的吃喝拉撒。

新闻里看不见的是,前线周边的村子,动不动就停电。水井里打上来的水,都带着一股子土腥味和尘土味。

冬天快来了。

红军城的废墟上空,乌鸦在打着旋儿。没有人给出一个新的时间表,告诉大家这一切什么时候会结束。

隔着浓重的雾气,炮声还在继续,一下一下,沉闷地向西边传去。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828302.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