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指挥官惊叹:中国核实力的迅猛发展,美为何要将威慑公开展示
最近,美国战略司令部的司令安东尼·科顿在国会作证时,提到中国核力量的发展速度,让人觉得挺吃惊的。他明确说中国在核方面进展得挺快,正在打造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而且没有任何放慢的迹象。
中国以前一直低调行事,核事务保持低调,强调最小威慑,也不大喜欢公布自己有多少弹头能打到美国本土。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情况出现变化,中国开始把一部分核力量摆到台面上,这对美国意味着什么威慑效果?为什么不继续藏着掖着,让对方看得见,没有点神秘感,而是选择公开展现?
先来说说科顿这个人。他是空军出来的,长期在核武相关的岗位上干活,现在负责统管美国的核武库。到2025年3月,他向国会提交了个报告,里面说中国的核弹头数已经超过了600枚,预计到2030年可能破千,甚至到2035年可能达到1500枚。这些数字主要来自一些公开的情报信息,比如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就确认中国在2024年的核弹头大概有500枚,到了2025年已经超过600枚了。
科顿特别指出,中国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数量已经超出美国,虽然整体弹头数还不及,但在部署状态中的弹头更多了。这意味着中国能随时发射的核力量,在某些方面已经占了优势。美国的弹头数量确实不少,但很多都比较老旧,想要更新换代,得等到2029年才有个初步的能力,直到2036年才能大规模实现400枚待命导弹的全面覆盖。
中国这边,东风系列导弹,比如东风-31A和东风-41,射程基本上可以到达美国全境。新建的导弹发射井有三百多个,分散在西部地区。
中国核力量发展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国力增强了,科技水平跟上了。从六十年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起,走上了靠自己努力发展的道路。一开始的核策略偏向防御,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不针对无核国家动武,弹头数量保持在最低限度,够用就好。那会儿,美国和苏联可是核大国,中国不想卷入军备竞赛,把更多精力放在保密上,让对手猜不透底牌。
据情报显示,中国核弹头一向保持在200到300枚左右,潜艇和轰炸机的核力量相对有限。不过,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军费投入明显增加,核武器的现代化变成了大势所趋。比如东风-41那是机动型的洲际导弹,不但可以携带多个弹头,射程还超过一万两千公里。海上方面,094型核潜艇装备着巨浪-2导弹,隐蔽性能特别强。而空军方面,研制中的轰-20未来或许能实现隐形突防。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都是长年累月研发积累的结果。
科顿对速度的惊叹,主要体现在中国新建导弹场的变化上。卫星照片显示,在甘肃、内蒙古等地,挖了数百个筒仓,每个都能容纳一枚导弹。这些筒仓的建造并不随意,防护等级很高,能抵御核打击。为何会选择筑筒仓,而不是依赖全部机动导弹呢?机动导弹虽然便于隐蔽,但筒仓也有自己的优势:生存几率更高,因为集中部署,敌方一枚核弹攻击的话,不会削减太多导弹数量,冲击波的影响也有限。
情报分析显示,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攻破一片筒仓群得用好几枚弹头,但精准打击还挺难把握。而说起机动发射车,虽然能灵活跑动,但核爆之后的余波很容易让它翻车,一旦预设阵地被曝光,防护也比不上那个坚固的筒仓确实管用。而且,筒仓里的导弹维护方便,随时可以出发用,不用折腾着跑来跑去。至于机动导弹啊,要先开到指定位置,准备时间就长了不少。
这就把威慑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以前中国保持神秘,主要是因为实力还没到位,还怕被看穿,所以选择低调,让美国不敢轻举妄动。而如今,中国的核实力差不多和对方旗鼓相当了,没必要再藏着掖着。露出部分实力,特别是那些陆基弹仓,反倒更能直戳对手的神经,起到威慑作用。
核武器的核心用途其实还是在吓唬人,真打也是其次。让美国知道你有足够的弹头能反击本土,这样一来,他就不敢轻易搞核勒索。像冷战时期,美苏都大量修建导弹井,也就这一套,目的就是这个。那些真假掺杂的导弹井,让对手得考虑打击的付出,因为蒙混过关难度大。情报显示,中国这边的导弹井中,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可能只是诱饵,但总量够多,逼得美国不得不重新思量风险。
美国这边明摆着有点儿焦虑。科顿在证词里提到,中国的三位一体核武力量基本成型,海基核潜艇最隐蔽,陆基核弹阵地最显眼,空军部分也在逐步补充。美国的核三位一体装备已经显得有点儿老旧,像B-52轰炸机都服役好几十年了,哥伦比亚级潜艇要等到2027年才能下水,哨兵导弹替换民兵-3的计划也要拖到2030年以后。拜登政府想邀请中国加入美俄的核裁谈判,但中国则拒绝,因为弹头数量明显少于美俄,不想被限制得太死。
到了2023年,新START条约要到期,美俄都打算续签,期限到2026年,不过中国这边不打算加入。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认为,中国搞核弹,是为了对付美国的反导系统和在常规方面的优势,确保一旦遭到攻击还能有二次打击能力。比如东风-5C导弹,配有10个分导弹头,就是专门为反导设计的,把防御体系搞得更难对付。
放眼全球,这种转变带来的影响可不小。中国的核政策现在更看重靠谱的威慑,强调要有足够的核弹头能够挺过袭击,确保反击有保障。官方把底牌亮出来,可不是为了显摆,而是给外界一个明确信号:别乱动歪心思,我不是吃素的。专家们认为,这样把威慑放在台面上,还能降低误判发生的概率。如果啥都藏着掖着,别人说不定小瞧你,胆子一大就容易冒进。反倒是你把实力显出来,对方多少要衡量衡量。像印度、巴基斯坦那样,核力量虽然没多强,却都敞开说,双方就这么维持着某种平衡。
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排全球第二,核武实力跟得上国力这挺合理的。不是想惹事,而是给周边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做出的回应。美国在亚太地区布置中程导弹,盟友也在推动核共享计划,中国自然得跟得上节奏。
2024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提到,中国的核弹头增长速度最快,目标是超过1000枚。预计2025年的最新版本会更高。像兰德公司这些智库分析显示,中国从2019年就开始发展陆基的发射井,到了2021年,卫星先查到玉门场,之后又发现华阴和海拉尔这些地方。每个地点大概有120个发射井,总数超过300个。
东风-41进入发射井后,既有机动性又有固定阵地,双重保障。海基方面,096型核潜艇正在建造中,巨浪-3导弹的射程更远。空军方面,轰-20有望2027年服役,兼具隐形能力和长远射程。这一系列布局,让中国的核威慑力量更全面、更稳固。
为何对美威慑要摆在台面上?核心在于自信满满的实力支撑。以前实力不足时,保持低调、保密算聪明;如今实力增强了,晒出来反而更明智。让美国猜来猜去,它可能会试探底线;而直接揭底牌,则会让它畏缩不前。核平衡不是比数量,而是保证互相毁灭不打破。中国不追求超过美国,只要实力够用就行。
科顿对速度的惊叹,实际上揭示了美国对霸权的焦虑。虽然美国手里有9000枚核弹头,但实际部署的只有1800枚,而中国的追赶更偏向防御性质。美国一直抱有核垄断的想法,从广岛时代延续到今天,但形势早已不同。在多极化的国际环境里,中国的核力量更像是一种和平的保障,而非威胁。
中国在核武器方面走得挺节制的,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的原则,也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基本不把核技术输出到外面。相比之下,美国退出了中导条约,还在亚太地区部署导弹,显得有点激进。而科顿报告里也承认,中国的核力量是最低限度必要的存在,没有搞什么军备竞赛。美国媒体有时候会夸大其词,把中国的核威胁当成借口,试图拉拢盟友一起围堵。实际上,中国的核策略主要是为了应对台海和南海潜在的冲突,保障国家的安全。公开的核威慑手段还能起到稳定地区局势的作用,比如让日本、韩国看到中国有实力,也就不敢随意动手了。
未来的发展看起来挺明朗的,到2030年中国核弹头可能会超过一千个,基本上跟美国差不多,持平了。美国方面得加快脚步,推行现代化 plan,投资上万亿弄新武器。只是预算压力大,国会里争论一片,你来我往挺激烈的。科顿提议推行弹头更灵活的核选项,低当量的核弹应付局部冲突,这种策略挺实用。可是,中国的核政策还是不变,强调防御和威慑,表面上展现力量,目的也是为了减小冒险的可能。中国专家说过,核武器其实也不一定是真正要用的“纸老虎”,要是用不上就好,但一定要有备无患。科顿这番话,提醒咱们,核时代的大国竞争,还是看实力,用嘴炮没用,得真本事。
总结一下,这事儿挺接地气的,说白了中国已经从藏着掖着转身迎面而上。速度快,得益于扎实的基础,威慑力明显出来,底气也足。美国军方的负责人都感叹,说是看得出来双方差距在缩小。全球的核力量平衡变得更稳当,各方心里都知道底线在哪儿,也不太可能轻易擦枪走火。核武器可不是玩具,咱们要理性对待。中国的发展目的主要是为了和平,美国的举动其实也是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从长远看,双方可能会开始谈判,但得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中国的核路走得稳稳当当,不急不躁,挺有节奏的。
2025年,美国在核武上的预算得超过500亿美元,而中国的军费中用于核力量的部分估算大概占10%,不过他们的效率还是挺高的。据情报显示,中国拥有20多艘核潜艇,陆基导弹发射器也超过200个。科顿在证词中提到这些信息,强调我们得保持警惕。中国官方也回应啦,说核武器是自用自卫,不意图威胁任何国家。这些消息被国际观察圈视为个积极信号,利于推动战略稳定和对话。美中核热线虽然也在商讨,但速度嘛,还算不上快。科顿继续在职位上推动盟友之间进行核共享,比如澳大利亚的AUKUS合作中,也涉及到核潜艇技术的交流。
总的来看,科顿感叹的背后,展现出中美核力量新常态。中国的发展速度归功于不断创新,而美国也该反思自己的霸权思维。威慑虽是公开的,但绝非挑衅,而是国际成熟的表现。如今,世界核武器国家队里,中国已稳稳站到了一席之地,不再是边缘那个不起眼的成员。希望这些大国都能保持冷静理智,在核武阴影下寻求共同的和平共存。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22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