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大会越办越凉?CBA这是在自嗨还是真有料?
【引言】
连续九次弃权,主持人念到台下鸦雀无声;顶着“历史第四高”选秀光环,结果却冷清得让人尴尬。这不是电影,也不是戏剧,而是现实的CBA选秀大会现场。一个肩负着发掘中国篮球未来之星的重要舞台,却在一片沉默中走向“史上最冷”。是天时不佳?地利不够?还是人心不足?这些问题,让人不禁疑惑:CBA的选秀机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今的大会,会不会成为一个注定失败的制度象征?
【第一高潮】
冲突从未如此直接。CBA选秀大会表面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成为一个“弃权秀场”。首轮四队弃权,次轮18队放弃,俱乐部“懒得挑”的行为简直将选秀彻底拉低到了荒诞戏剧的水平。一边是各俱乐部举着放弃的旗帜,一边是候选球员们望着空席默默等待自己的名字出现。浙江稠州、江苏同曦这些耳熟能详的CBA球队,用脚投票率先揭开了选秀的场面:他们不是不想要人,而是不需要这个平台提供的货。
但这里的尴尬还不止于弃权。甚至连选手的名字都成了一场笑话。当主持人将“杜智博”念成“杜智傅”,这一口误瞬间点燃了网络。接二连三的念错甚至让球迷愤怒吐槽:“这都20字的名单了,还能念错四个名字,真够可以。”于是问题来了:选秀之争的核心根本不是球员水平,而是选秀制度是否过时,俱乐部们是否真的认同这个选拔机制。
【发展过程】
选秀制度为何如此尴尬?让我们从源头来剖析。第一个层面是选拔对象的来源。历年来,CBA选秀对象主要包括三类:大学联赛的精英球员、NBL职业联赛的边缘球员,以及港澳台球员。今年,参选的64名球员中,竟然有38岁的老将楼小雨和2005年出生的新人赵世宇同台竞技。年龄差整整20岁,这画面简直就像篮球版《星光大道》。而这种设定最直接的问题是让选秀显得像闹剧,无论是对于球员还是俱乐部,谁会认真对待?
第二个层面是选秀规则对俱乐部的吸引力有限。数据显示,今年选秀中的21位入选者里,12人来自大学背景。然而这些“校园明星”在俱乐部眼中有多大价值?北大的“约基奇”李苑鑫掉到了第四顺位,而职业联赛边角料庞峥麟却跑进前三。NBL球员和校园里打得再好,其实对俱乐部来说,还不如自己培养的青训苗子,更别说能迅速胜任CBA一队角色了。
第三个层面是媒体分发力的差距。选秀大会当天碰巧与NBA新秀杨瀚森见面会撞期。青岛商场里,杨瀚森的粉丝几乎塞满走廊;而CBA选秀会上,记者甚至比选手还少。冷清的现场、有限的曝光率,都让选秀大会变得不再能引发深远讨论。所以,很多俱乐部宁愿在草根市场里“自己挖金”,也不愿通过选秀得到一个可能长期打不上球的人。
【第一低潮】
表面上看,选秀大会结束后,事情似乎已经平息。21名入选者各自找到所属球队,大家散场,静待下一个赛季。然而,内里暗流涌动,永久性的问题仍未解决。
首先是制度对职业球员与大学生的不断摩擦。这场选秀中,俱乐部们非常诚实地传达了他们的态度:宁可选择已经在边缘职业联赛有经验的人,也不愿赌大学生的潜力。广州龙狮甚至干脆冲到高中校园签约了一个17岁球员,这直接绕开了选秀规则。青训主管一番话道出了实情:“我们的青训球员三五年就上岗了,而选秀来的大学生直接要一队待遇。换做你会选哪个?”
其次是老将与年轻人的身份对撞。今年选秀引起最大争议的,莫过于38岁的楼小雨参选。对比2005年出生的赵世宇,这一批选手的年龄跨度竟然远超一个教练员的职业周期。一个普通观众或许会想,38岁的人还有机会打职业联赛吗?这样的年龄选秀,除了展示“篮球戏剧化”的一面,留给运动员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少?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选秀大会还充斥着“网红效应”。去年靠热搜出圈的杨政令人始料未及地放弃体测,面对不公正的炒作新规,CBA虽然紧急颁布规则禁止恶意营销,但显然这些阻碍并没有解决问题。楼小雨参选,俱乐部弃权,再加上只保留的少量名额,今年的选秀机制看似缓解僵局,实际上更加暴露了内部的矛盾。
【第二高潮】
但就在球迷们对这些“冷清选秀”失去耐心时,剧情突然来了一个颠覆式大反转。数据撕开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真相:十年来,真正从选秀中逆袭成为CBA主力的球员少之又少。一纸数据揭露了冰冷现实,这种选拔模式是否真的还有意义?
矛盾也瞬间被激化。对于俱乐部来说,青训体系一直都在稳定输出像管子煜这样的年轻苗子。而选秀球员,则几乎无法适应现有俱乐部的整体训练节奏。比赛时间分配是另一大雷区——去年陈国豪场均只有6.8分钟,教练排阵时,地位已经无法与外援抗衡。那么,俱乐部们花费时间、资源在选秀大会上,真的划算吗?
此外,在CBA选秀故事中埋下的伏笔终于集中爆发。五年前作为“大龄网红”被群嘲的张宁,如今已是国家队核心;去年的探花邹阳现在每场比赛砍下超过20分。这样的逆袭示例被推向舆论高潮,成为少数成功故事的背书。然而,这些奇迹只能说明个体的努力,并无法代表整个选秀机制的公平与普适性。
【第二低潮】
选秀大会结束后的平静,看似稳定,但实际上埋藏着更多隐患。俱乐部们早已分歧严重,甚至各自选择绕开规则的路径。选秀规定形式上堵住了网红炒作的漏洞,结果却让一些俱乐部直接走法律灰色地带,抢签高中生和青训球员。对于球员来说,他们避开了柴米油盐的生存压力;但对行业来说,这不过是抛开选秀制度的无奈选择。
与此同时,俱乐部之间对于球员价值越来越无法达成共识。数据里看似结论清晰:选秀生不如青训生。然而,选秀制度本身却始终挂在成绩单上,成为“培养未来人才试点”的光环。两者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解决办法似乎无望。选秀光环难掩实质性作用匮乏,这本身已经削弱了CBA的整体公信力。
【写在最后】
如果仅凭表面的光环和少数成功案例,真的足以捍卫一个机制的合理性吗?CBA选秀大会,看起来像是一个为“未来人才培养”背书的制度,却连球员的名字都念不好。俱乐部用弃权表达了他们的不满,证明了选秀机制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场形式主义。或许我们应该思考:如果制度不能为行业带来真正的改变,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小编想问】
历史数据能否真正支撑CBA选秀机制的价值?是俱乐部挑剔,还是制度设计本身僵化?选秀是否应该彻底重构,或者干脆取消,你怎么看?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24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