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后本可去北京当“大富豪”,吴三桂为啥偏要铁了心造反?

参考来源:《清史稿》、《平定三逆方略》、《庭闻录》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康熙十二年七月十五日,一道金字圣旨从北京紫禁城快马传到云南昆明。当信使风尘仆仆地将这道圣旨送到平西王府时,整个王府都陷入了诡异的安静。

60岁的吴三桂接过圣旨,那双曾经在山海关叱咤风云的眼睛,此刻却透出几分惊恐。

圣旨上写得很清楚:皇帝恩准平西王撤藩进京,保留王爵,赐京师府邸,年俸银万两,可带亲兵三千入京作为仪仗。

这样的待遇,对任何人来说都算得上是天大的恩典。

撤藩后还能保留王爵,还能在北京过上人人羡慕的富豪生活,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其罕见的优待。

可是吴三桂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他缓缓放下圣旨,走到窗前望着远山,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

王府里的亲信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位老王爷的反应。他们心里都清楚,这道看似恩典的圣旨,实际上是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吴三桂在云贵经营了十六年,从一个入关的明朝降将,变成了控制西南半壁江山的土皇帝。

他手下有精兵三十万,控制着两省的财政大权,连朝廷派来的钦差都要看他脸色。现在康熙要他交出这一切,去北京当个有钱没权的闲散王爷。

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安排。在北京享受荣华富贵,不用再操心边疆战事,不用再担心蛮夷侵扰,安安稳稳地颐养天年。

可是吴三桂心里很清楚,一旦离开云贵这块根基,他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夜,昆明城内突然杀声震天。吴三桂终于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去北京当富翁,而是要在云贵造反。

这个决定最终引发了震撼整个大清王朝的"三藩之乱",战火燃烧了八年,几乎让年轻的康熙皇帝失去半壁江山。

一个本可以在北京安享富贵的老王爷,为什么要冒着家破人亡的风险去造反。

【一】云贵土皇帝的黄金十六年

要理解吴三桂为什么不愿意去北京当富翁,得先看看他在云贵过的是什么日子。

顺治十六年,39岁的吴三桂受命前往云南平定南明残余势力。

当时的云南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山高路险,瘴气横行,各种叛乱此起彼伏。

朝廷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吴三桂,明面上是信任他的能力,实际上也有把他支到边疆的意思。

可是吴三桂很快就把这个困境变成了机遇。他利用朝廷给他的特殊权力,在云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统治体系。

在军事上,吴三桂手下的军队组成很复杂。

有跟随他从辽东一路打来的老部下,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把他当成再生父母;有在征战中收降的明军残部,这些人感激他的不杀之恩;还有在云贵当地招募的新兵,这些人把他当成衣食父母。

这些军队名义上是大清朝的军队,实际上只听吴三桂一个人的指挥。

朝廷每年给云贵的军费高达一千二百万两银子,占了大清朝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

这笔巨款名义上是用来养兵的,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吴三桂和他手下将领的私人财富。

在政治上,吴三桂享有其他藩王都没有的特权。

云贵两省的文武官员,从布政使到知县,从总兵到千户,全部由他推荐任免。

朝廷虽然也会派一些官员到云贵,但这些人到了地方,都得先拜码头,不得吴三桂认可的人根本办不了事。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吴三桂在云贵的地位。康熙八年,朝廷派户部侍郎到云南查账,按理说这是皇帝的钦差,享有很高的地位。

结果这位侍郎大人到了昆明,发现自己住在哪里、吃什么饭、见什么人,全都得听吴三桂安排。连查账的时间和范围,都得征得吴三桂同意。

更离谱的是,这位侍郎要见吴三桂,还得提前几天预约,而且见面时还得按照觐见王爷的礼仪行礼。

这位侍郎后来回到北京,苦笑着对同僚说:"我这哪里是去查账的,分明是去给吴王爷请安的。"

在经济上,吴三桂更是把云贵变成了自己的私人钱库。

云南出产金银,贵州出产铜铁,这些矿产的开采权全部掌握在吴三桂手里。他还控制了与缅甸、安南等国的边境贸易,每年从中获得大量利益。

吴三桂甚至在昆明设立了自己的造币厂,铸造银钱在云贵地区流通。

这种做法在古代是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特权,可是吴三桂却堂而皇之地在做,朝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生活上,吴三桂在昆明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平西王府,占地数百亩,房屋上千间。王府里有花园、戏台、书房、武器库,甚至还有专门的金库银库。

吴三桂平时的生活极其奢华,穿的是最好的丝绸,吃的是山珍海味,身边美女如云,过的完全是皇帝般的生活。

康熙十年,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康熙的妹妹和硕公主,成了皇帝的妹夫。这桩政治联姻让吴三桂在朝廷的地位更加稳固,也让他在云贵的统治更加没有约束。

到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贵已经经营了十六年。

这十六年里,他从一个受命平叛的将军,变成了实际上的云贵之主。他的权力之大,影响之深,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

【二】朝廷眼中的心腹大患

吴三桂在云贵过得逍遥自在,可在北京的朝廷官员们却越来越忧心忡忡。

康熙八年,户部尚书向康熙上奏了一份密折,详细分析了三藩的财政开支。

根据这份奏折,三藩每年的花费高达两千万两银子,占了大清朝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其中吴三桂的平西藩花费最大,每年就要一千二百万两。

这笔钱有多大呢。大清朝每年的总收入也不过四千万两左右,光是养三藩就要花掉一半。剩下的钱还要维持朝廷运转,修缮河道,赈济灾民,根本就不够用。

更让朝廷担心的是,三藩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

吴三桂名义上只有十万军队,实际上他能调动的兵力超过三十万。这些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远超一般的八旗兵。

康熙九年,朝廷曾经试探性地提出削减三藩的军费,结果三个藩王都表示强烈反对。

吴三桂更是直接回复说,云贵边疆不靖,蛮夷经常侵扰,没有足够的军队根本无法维持稳定。

这个回复让朝廷很被动。

毕竟云贵确实是边疆要地,而且吴三桂镇守那里确实维持了十多年的稳定。朝廷既不能公开质疑他的说法,又不能容忍这种无限制的财政支出。

康熙十年,兵部尚书又上奏了一份更加详细的报告,分析了三藩的实际军事实力。

根据这份报告,三藩总共控制着大清朝三分之一的军队,而且这些军队的忠诚度首先是对三个藩王,其次才是对朝廷。

报告中特别提到,吴三桂手下的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从明朝带过来的老部下,这些人对明朝还有感情。

还有一部分是在云贵当地招募的,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大清朝,只知道吴三桂是他们的主子。

这种情况让年轻的康熙非常警觉。

他虽然只有十几岁,但已经展现出了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意识到,如果继续让三藩这样发展下去,大清朝迟早会出大问题。

康熙十一年,康熙开始秘密收集三藩的情报。他派遣心腹太监以各种名义到三藩的地盘上查看,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这些情报显示,三藩的问题比朝廷想象的还要严重。

特别是吴三桂,他在云贵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全独立的统治体系。他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财政,有自己的官僚系统,甚至有自己的外交关系。

康熙十二年春,康熙召集心腹大臣秘密商讨三藩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康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三藩不除,大清不宁。

这次会议的结果,就是康熙下定决心要削藩。

他知道这个决定风险很大,可能会引发叛乱,但他更知道,如果不趁自己年轻有为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将来只会越来越难办。

【三】削藩风暴的来临

康熙十二年三月,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成了削藩的导火索。

平南王尚可喜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上奏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

按照惯例,藩王年老退休,通常会让儿子接班继续镇守。尚可喜在奏折中也提到,希望让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

这本来是个很正常的请求,可是康熙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他不仅立即批准了尚可喜的退休申请,还明确拒绝了尚之信接班的请求,下令"撤销平南藩,所属官兵全部调回"。

这个决定在朝野引起了巨大震动。大臣们纷纷上奏,认为这样做太冒险。毕竟三藩镇守边疆多年,有功无过,突然撤藩可能会引起不测。

可是康熙态度坚决,他在朝会上明确表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之利。今天下大定,正是撤藩良机,不可错失。"

尚可喜接到撤藩诏书后,虽然心有不甘,但年纪大了,也没有反抗的勇气,只能乖乖交出兵权准备回辽东。

可是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却不甘心。

他在广东经营多年,突然要交出所有权力,心理上很难接受。但康熙的态度很明确,不给任何商量的余地。

消息传到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也坐不住了。

耿精忠比较年轻,也比较识时务,他主动上奏表示愿意交出兵权,回北京享受荣华富贵。康熙对他的态度很满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还给了他更高的待遇。

现在就剩下吴三桂一个人了。三藩中,吴三桂的实力最强,地位最特殊,也最难对付。康熙和朝廷大臣们都在等着看,这个老狐狸会怎么应对。

吴三桂接到尚可喜撤藩的消息时,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知道康熙迟早会对他下手,可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直接。

经过几天的思考,吴三桂决定采用一个策略:以退为进。康熙十二年七月,他主动上奏朝廷,请求撤藩回京。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是,康熙肯定会挽留他。

毕竟云贵边疆复杂,民族关系紧张,没有他这样的强人镇守,朝廷肯定不放心。只要康熙挽留,他就可以趁机提出各种条件,保住自己在云贵的特殊地位。

可是康熙的反应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个年仅19岁的小皇帝,竟然毫不犹豫地批准了吴三桂的撤藩请求,还在诏书中大大夸奖了他一番,说他"深明大义,可为诸侯之表率"。

接到康熙的批复,吴三桂整个人都傻了。他万万没想到,康熙竟然真的敢动他这个手握三十万重兵的藩王。

更让吴三桂意外的是,康熙给他的撤藩条件相当优厚:保留平西王爵位,在北京赐给豪华府邸,每年俸银万两,还可以带三千亲兵进京作为仪仗。

这样的待遇,已经是极其优厚了。

可是吴三桂心里很清楚,这些看似优厚的条件,实际上就是给他戴上的金镣铐。去北京当富翁,听起来不错,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软禁。

康熙十二年八月,吴三桂收到康熙同意撤藩的正式诏书时,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诏书上的内容看起来相当优厚:保留平西王爵位,赐京师府邸,年俸银万两,还可以带三千亲兵作为仪仗。

按说这样的安排,足以让任何人在北京过上人人羡慕的富豪生活。

吴三桂却心如死灰。他太清楚这道看似恩典的诏书背后隐藏的杀机了。

康熙这个表面上稚嫩的少年皇帝,实际上心思深沉得可怕。

表面上给足了面子和实惠,实际上却是要彻底断绝他的后路。去北京享受荣华富贵,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等死,而且

一旦离开云贵,失去那三十万精兵和苦心经营十六年的根基,他在北京就是案板上的鱼肉。更可怕的是,他这些年在云贵的种种作为,哪一样都经不起朝廷的仔细清查。

吴三桂站在王府的后花园里,望着远山发呆。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要么乖乖交出一切去北京坐以待毙,要么铤而走险来一场惊天豪赌。

这个从明朝叛将一路摸爬滚打到今天的老枭雄,究竟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不仅将决定他个人的生死,更将决定整个大清王朝的命运...

【四】明朝降将的致命弱点

要理解吴三桂为什么宁死也不愿去北京,就必须回到他的身份问题上。在满清统治者眼中,吴三桂永远带着一个无法洗刷的标签:明朝降将。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手握明朝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完全有机会为明朝殉节。

可是吴三桂没有选择死节,而是选择了更加现实的道路。

他先是想投靠李自成,后来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霸占,一怒之下调转枪口,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手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

这个选择让吴三桂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清朝皇帝对他恩宠有加,封他为平西王,让他镇守云南,给了他在明朝时想都不敢想的权力和地位。

可是这个选择也给吴三桂带来了致命的政治包袱。

在清朝统治者心中,吴三桂始终是个不可完全信任的人。他能背叛生他养他的明朝,将来也有可能背叛清朝。

这种疑虑在清朝皇室中根深蒂固。

顺治皇帝在世时,曾经多次私下询问心腹,吴三桂会不会有二心。康熙即位后,更是把监控吴三桂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康熙十年,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娶了康熙的妹妹建宁公主。

这桩政治联姻表面上是皇恩浩荡,实际上却是康熙的一步妙棋。通过这个婚姻,康熙把吴三桂的儿子留在了身边,既是恩典,也是人质。

吴三桂对这个安排心知肚明,却无法拒绝。他知道拒绝这门亲事就等于公开表明自己有异心,那样康熙会立即对他下手。

更让吴三桂感到危险的是,朝中一些满族大臣开始公开议论汉人降将的忠诚问题。

他们认为,像吴三桂这样的人,虽然有功于清朝,但本质上不可信任,应该趁早除掉,以免后患。

康熙十一年,兵部尚书在一份密奏中明确提到:"吴三桂等人皆明朝叛将,今虽为我朝效力,然其心未必忠诚。若任其坐大,恐有后患。"

这些议论虽然没有公开,但吴三桂在朝中的眼线很快就把消息传给了他。

他知道,在满族统治者眼中,自己永远是个外人,是个需要提防的对象。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在昆明亲手勒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

这个举动虽然为清朝除去了心腹大患,但也彻底断绝了吴三桂的退路。从那一刻起,他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杀死永历帝后,吴三桂曾经长时间失眠。不是因为愧疚,而是因为恐惧。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彻底的汉奸,无论将来发生什么变故,汉人都不会原谅他,而满人也不会真正信任他。

这种尴尬的身份让吴三桂只能选择一条路:变得更加强大,强大到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动他。于是他在云贵拼命扩张势力,积累实力,希望用实力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可是康熙的削藩决定彻底打破了他的如意算盘。一旦失去云贵的根基,他就失去了自保的能力,只能任人宰割。

【五】云贵王国的经营秘密

吴三桂能在云贵建立起如此强大的势力,靠的不仅仅是朝廷给他的权力,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经营手段。

在军事上,吴三桂采用了一套复杂的军队组织体系。

他把手下的军队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是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这些人大约有五万人,装备最好,待遇最高,对他绝对忠诚;

第二层是在征战中收编的明军残部,这些人大约有十万人,战斗力强,但忠诚度稍低;

第三层是在云贵当地招募的新兵,这些人数量最多,有十五万人,主要负责守备和后勤。

这种组织方式让吴三桂既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又能确保自己的绝对控制权。

核心部队负责关键战斗和保卫安全,编制部队负责扩大势力和维持秩序,新兵部队负责日常事务和后勤保障。

在经济上,吴三桂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财政体系。

表面上,云贵两省的财政收入都要上交朝廷,实际上吴三桂通过各种手段把大部分收入截留了下来。

他的主要手段包括:虚报军费开支,把本来不需要的费用报给朝廷;设立各种名目的税收,把收入装进自己腰包;控制矿产开采,把金银收入据为己有;垄断边境贸易,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通过这些手段,吴三桂每年的实际收入超过八百万两银子,比朝廷给他的军费还要多。

这笔钱让他能够维持庞大的军队,也让他在云贵有了说一不二的地位。

在政治上,吴三桂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对于愿意配合他的官员,他给予丰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前途;对于不愿意配合的官员,他就想方设法把他们调走或者除掉。

康熙九年,朝廷派来的一个道台因为反对吴三桂的某项政策,被吴三桂以"贪污"的罪名弹劾罢官。

这个道台后来回到北京,向朝廷控告吴三桂专横跋扈,但朝廷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在文化上,吴三桂还采用了一套巧妙的宣传策略。

他在云贵大力修建学校,提倡读书,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受了他的恩惠,自然成为他的拥护者。

吴三桂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邀请名人学者到云贵讲学,营造了一种文化繁荣的氛围。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他的声望,也让很多人认为他是个有文化、有品位的统治者。

在民族关系上,吴三桂表现得相当聪明。云贵地区民族复杂,历史上经常发生民族冲突。吴三桂到任后,采用了因地制宜的策略,对不同民族采用不同的政策。

对于汉族百姓,他强调自己是汉人,是保护汉族利益的;对于少数民族,他强调民族平等,给予各民族首领一定的自治权。这种策略让他在各民族中都有一定的支持基础。

通过十六年的苦心经营,吴三桂把云贵变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他就是绝对的主宰,任何人都不敢违背他的意志。

【六】康熙少年皇帝的政治手腕

19岁的康熙虽然年轻,但他展现出的政治手腕却老辣得令人吃惊。他对吴三桂的了解,比很多老臣都要深刻。

康熙从小就听说过吴三桂的故事。

这个从明朝叛变过来的将军,帮助清朝夺取了天下,也帮助清朝稳定了边疆。

可是康熙心里很清楚,吴三桂的忠诚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

康熙十年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全面了解三藩的情况。他派遣心腹太监化装成商人、僧人等各种身份,到三藩的地盘上收集情报。

这些情报让康熙对三藩的实际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

特别是吴三桂,他在云贵的权力已经大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他不仅有军队,有财政,还有完整的官僚体系和广泛的民意基础。

康熙意识到,如果继续让吴三桂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云贵就会彻底脱离朝廷控制。到那时候,就算想削藩也来不及了。

康熙十一年,康熙开始制定削藩的具体计划。他的策略很简单:分而治之,逐个击破。

首先选择尚可喜下手,是因为尚可喜年纪最大,实力最弱,而且身体不好,反抗的可能性最小。

果然,尚可喜接到撤藩命令后,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选择了服从。

接着对付耿精忠,是因为耿精忠比较年轻,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而且性格比较软弱,也不太可能反抗。

耿精忠的反应也符合康熙的预期,主动表示愿意交出兵权。

最后对付吴三桂,是因为吴三桂实力最强,也最难对付。

但康熙有信心,只要前面两个藩王都服从了,吴三桂就算想反抗,也是孤军作战,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康熙对吴三桂的心理也有深刻的把握。

他知道吴三桂是个极其精明的人,不会轻易做出冲动的决定。所以康熙给吴三桂的撤藩条件相当优厚,就是要让吴三桂找不到反抗的借口。

保留王爵,赐给府邸,提供俸银,允许带亲兵,这些条件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如果吴三桂还要反抗,那就是他自己不识抬举,康熙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动用武力。

康熙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考虑:他要通过削藩来树立自己的威权。

康熙虽然已经亲政,但朝中还有很多人不把他当回事,认为他年轻没经验。通过成功削藩,康熙可以向所有人证明,他不是可以随意欺负的小皇帝,而是真正的君主。

康熙十二年七月,当康熙收到吴三桂主动请求撤藩的奏折时,他心里暗暗高兴。

他知道吴三桂这是在试探,希望自己挽留他。可是康熙偏偏不按吴三桂的预期行事,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

这个决定让朝中大臣们大吃一惊。

很多大臣认为康熙太冲动了,担心会引起吴三桂的反弹。可是康熙心里有数,他要的就是让吴三桂进退两难,要么乖乖服从,要么公开反叛。

【七】生死决断与历史转折

康熙十二年八月到十一月,是吴三桂人生中最痛苦的几个月。

他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做出一个决定:是服从康熙的安排去北京当富翁,还是起兵反抗来一场豪赌。

吴三桂把自己关在王府的书房里,连续几天不见任何人。他在反复权衡这两个选择的利弊。

如果选择服从,好处是可以保住性命,在北京过上富裕的生活。康熙给的条件确实不错,王爵、府邸、俸银、亲兵,这些足以让他在北京过得很舒服。

可是坏处也很明显。失去了云贵的根基,他就失去了自保的能力。

他这些年在云贵的种种作为,哪一样都经得起朝廷的仔细追究。私开金矿、截留军费、擅征赋税、虐待百姓,这些罪名随便拿出一条,都足以让他人头落地。

更重要的是,以康熙的性格,绝对不会让他这样的人安享晚年。

现在给他优厚待遇,只是为了让他乖乖交出兵权。等他交出兵权后,康熙随时可以找个借口把他处理掉。

如果选择反抗,风险当然很大。一旦失败,不仅自己会死,整个家族都会被株连。可是成功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吴三桂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实力:三十万精兵,充足的军费,稳固的根基,还有与缅甸、安南等国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天下的汉人对满清统治多有不满,如果他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很可能得到广泛支持。

康熙虽然聪明,但毕竟年轻,而且满清入关才三十年,根基还不够深厚。如果能联合其他有反清倾向的力量,未必没有推翻康熙的可能。

吴三桂还考虑了一个重要因素:时间。他已经60岁了,就算去北京享福,又能活几年。

与其窝窝囊囊地死在北京,不如轰轰烈烈地拼一把。成功了,可以成就千秋霸业;失败了,也算是死得轰轰烈烈。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夜,吴三桂召集了所有心腹将领,在王府密室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会议的内容只有一个:决定是否反叛。

会议进行了整整一夜。有人主张投降,认为康熙的条件已经很优厚了,没必要冒险;有人主张反叛,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

最终,还是吴三桂自己拍板:反了。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夜,昆明城内突然杀声震天。

吴三桂派兵包围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的官邸,将这个代表朝廷权威的高官当场格杀。同时,他下令控制了昆明城内所有的朝廷官员,正式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吴三桂自立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发布了《讨清檄文》,号召全国人民"兴明讨虏",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明朝江山。

这一夜,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一个本可以在北京安享富贵的藩王,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反叛道路。

这个选择引发了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几乎推翻了康熙的统治,也最终决定了清朝能否在中原站稳脚跟。

吴三桂的这个决定,既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

他拒绝了康熙给他的"大富豪"生活,选择了铤而走险的造反道路,最终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的藩镇叛乱。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34351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