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航2400亿买空客,不买国产C919?原因很现实

导读:三大航买空客不买 C919,不是不捧国产,是产业成长有规律。

有人觉得,三大航花 2400 亿买空客,就是不给 C919 机会。

但看看波音和空客的发家史,就知道这种想法太简单。

1916 年波音成立时,靠的是给美军造轰炸机才活下来,直到上世纪 50 年代,波音 707 横空出世,才真正在民航市场站稳脚跟,这中间熬了近 40 年。

空客更晚,1970 年成立,头十几年几乎年年亏损,全靠欧洲各国政府输血,直到 A320 系列推出,才在 80 年代末追上波音。

说白了,航空业从来没有 “速成班”。

一款成熟机型从首飞到大规模商用,少则十几年,多则几十年。

C9192008 年立项,2017 年首飞,2023 年才商业运营,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十几年,想一步追上人家百年积累,不现实。

空客 A320neo 能一年交付 900 架,背后是全球 2000 多家供应商的成熟体系,C919 现在还在搭骨架,急不来。

C919 不只是一款飞机,更是我国航空业突破垄断的战略工程。

但三大航是企业,得算经济账。

2022 年那时候,三大航机队里超 15 年的老飞机一堆,东航光 A320 就有 40 架快 “退休” 了,疫情后客流回暖,航线等着加班次,总不能让乘客坐老掉牙的飞机吧?

空客当时能快速补位,A320neo 下单半年就能交货,飞行员不用重新培训,维修零件仓库里现成的,单座运营成本比 C919 低 14%。

换成 C919 呢?

那时连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证都没拿全,年产能才几十架,等它交货,市场早被别人抢了。

企业要活命,只能先选能立刻用的,这不是不支持国产,是现实逼的。

重点是,三大航没忘了 C919。

2023 年到 2024 年,东航、南航、国航各订了 100 架,加起来 300 架,这可不是小数目。

为啥现在敢订?

因为 C919 飞起来了,2024 年运送旅客超百万人次,安全记录摆在那,产能也在爬坡,2025 年目标交付 30 架,虽然离空客还差远,但在进步。

而且国家在背后使劲,上海建了第二条总装线,目标 2028 年年产 150 架;

国产发动机长江 1000 在测试,一旦装上,国产化率能到 100%。

这些布局,都是为了让 C919 未来能接得住大订单。

三大航现在买空客,更像是 “过渡”,等 C919 足够强了,订单自然会来。

很多人骂 C919 拿不到欧美适航证,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

FAA 和 EASA 的适航证,不只是看飞机安不安全,更藏着国际话语权。

波音和空客制定了大半个世纪的规则,现在突然冒出个 C919,他们能轻易给证吗?

我国高铁当年走出去,也被欧洲标准卡过脖子,后来靠自己建标准、做示范线,才慢慢被认可。

C919 现在先在国内飞,在 “一带一路” 国家试水,文莱都订了,就是在积累口碑。

等哪天东南亚、非洲的航司都用 C919 了,欧美想卡也卡不住,这需要时间,急不得。

C919 的难点不在组装,在产业链。

现在 80% 零件靠进口,发动机是 CFM 的,航电是霍尼韦尔的,万一别人断供,生产就停了。

但这两年变化不小,国产碳纤维材料在机身应用上突破了,航电系统里的核心芯片开始换国产的,长江 1000 发动机 2024 年测试时推力达标了。

这些配套产业起来了,C919 才有底气。

就像当年高铁,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化,花了十几年,现在全球 70% 的高铁都是我国造的。

航空业更复杂,但路数一样,先解决 “有没有”,再搞定 “好不好”,最后做到 “别人离不开”。

最后总结:三大航买空客,是企业当下的理性选择;

持续下单 C919,是押注未来的战略眼光。

航空业的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给 C919 多些时间,说不定下一个十年,我们就能看到它在全球天空飞。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474090.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