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大足球传奇中唯一的中国球员,进球数超贝利却鲜为人知
提到如今的中国足球,大家第一反应基本都是一些贬义词,在不少不太关注国足的观众心里,中国足球一直就是软弱无力、堕落不振的代表,更别说能说出什么知名的足球运动员了。
其实啊,很多人都没想到,百年前的中国足球队在亚洲可算是风云人物,甭管是日本队还是韩国队,这些如今难以对抗的对手,那个时候遇到中国队时,顶多也就祈祷别被打得太惨。
甚至那会儿,世界足球巨星贝利也是中国队的“迷弟”,背后这一切的荣耀,都归功于当年中国足球队中有位几乎像神一样的人物,那就是李惠堂。
打球啊?那可真是在拼命干呀!
1905年,李惠堂出生在香港大坑村,但他的祖辈来自广东梅州五华,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他爸爸李浩如在建筑行业发了点财,家里条件不错。所以,你别以为他是那种靠踢球改变命运的穷小子,实际上,他爹一开始还不太看得上他整天追足球的样子,觉得不务正业呢。
李惠堂四岁左右的时候,被娘带回了五华老家,在那儿呆了好几年,学了私塾,也上了新式学堂。但这孩子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踢足球。
没球的时候就用柚子当球踢,没有球场的话,就把家门口的晒谷场当成他的舞台,这种几乎偏执的热爱,成了他所有传奇的开端。
等他再长大一点,六年后回到香港,进入皇仁书院读书,那还是1919年的事,他才14岁。在学校里,他终于开始接受正式的足球训练,那股子藏不住的天赋一下子就展现了出来。
他爹一看自己儿子在球场上的那股灵气,态度就彻底改了,从最开始的反对变成了最大的 supporter。有时候还会亲自跑到场边,看儿子比赛,为他打气加油,身为粉丝的模样真是惹人喜欢。
在那个时候,踢球可不只是一项娱乐活动那么简单。李惠堂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普通运动员的范围,他让绿茵场变成了团结人心的战场。特别是在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决赛的现场,感觉被放大了好几倍,气氛尤为浓烈。
那会儿的中国,情况可真不太妙。东北早就不在咱们的掌控范畴内,国家危难之际,大家心里那股窝火啊,简直快要爆炸了。偏偏在决赛时的对手,竟然是日本队,气氛一下子变得更加紧绷,也让人心里堵得慌。
比赛还没开始,咱们的队长李惠堂没有讲啥花里胡哨的战术,只是对队友们说了一句话,意思差不多就是,这场比赛关系到我们背后的四亿多同胞的脸面光彩。
比赛的过程确实起伏不断,跟电影里的剧情似的。双方你来我往,直到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比分还是3比3平。这时,正是在关键时刻,中国队赢得了一个点球,就差这一球,胜负就见分晓。
到底由谁来踢?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队长李惠堂身上。他站在球前,稳稳当当地一踢,球应声入网,绝杀成功!那一瞬间,他不只是球队的英雄,更代表了无数国人心中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种精神可不是一时冲动的火花。1941年,香港被占,日本方面试图拉他加入伪政府,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回到了老家五华,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心中的立场。
抗战那会儿,他一直很忙,一共组织跟参加了超过一百场慈善义赛,把赚来的钱全都用来帮难民、支援抗战。靠着自己的双脚,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为国家带来了一缕光亮和尊严,也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象征。
他的名气早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
你可能觉得,他再牛,也只是亚洲那边的老大吧?叫他“远东球王”,听着好像地域挺有限的。可别小看他哦,李惠堂的名头,可是在当时真是真的响遍了全世界,不是我们自己嘴里夸的那种。
就说1936年吧,他当队长,带着中国队去参加柏林奥运会。虽然第一场就碰上了实力很强的英国队,结果0比2输了,被淘汰了。
不过,这场比赛却让整个欧洲足球圈对这个来自东方的球队刮目相看。没想到中国球员的技术和拼劲还能这么厉害,大家都挺惊讶的。
比赛一结束,阿森纳这支超级有名的球队,以及法国的红星队,纷纷向李惠堂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留在欧洲,参加职业联赛。要知道,在那会儿,一个中国球员能够被欧洲顶级俱乐部看中,真是少见得很,结果他偏偏都没有答应。
不光这些,当时德国最具权威的足球杂志《踢球者》里,居然把他和巴西的“黑钻石”莱昂尼达斯,还有意大利的传奇梅阿查,统统列为“世界三大攻击手”。
他在名声方面也远播到了大西洋对岸,传到了当时全球足球之都——南美那边。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冠军乌拉圭队的队长纳萨兹,在自传里还特别提到,有一句话在南美足坛广为流传:“要了解东方足球,非得提李惠堂不可。”
就算过了几十年,球王贝利在1977年访问中国时,看到年纪大的李惠堂,也仍然礼貌地叫他“亚洲足球的骄傲”。
要说到1976年,联邦德国的一本足球杂志搞了个评比,把他和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什这几位传奇并列为“世界五大球王”,那名气可真是不小。
这些来自各国、不同年代、各种角度的夸奖,凑在一起,描绘出一个比单纯进球数更生动、更立体的“球王”形象。
两千个球,您觉得算不算数呢?
说到进球数,这大概是李惠堂身上最大的一个谜团,也是争议的焦点啦。据说他从17岁开始踢球,一直踢到42岁,整整25年时间,打进的球数超过了2000个。
问题来了,这么牛逼的纪录,怎么国际足联的官方资料里查不到,也不给认可呢?其实背后挺复杂的。第一,咱们得看看他那个年代的背景。那会儿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很多比赛的录像资料、技术统计啥的,根本没有条件好好留存,要不是能保住点儿就算不错了。
而且,他参加的比赛类型也挺多样。除了正规的比赛之外,还有不少民间比赛、慈善公益赛、表演性质的比赛,这些场合的进球数啊什么的,真的很难归类整理成官方统计。
再说了,当时的背景还得放在更大范围里看。在李惠堂最风光的那段时期,亚洲足球在世界足坛其实算是个小角色,跟欧美那些实力强劲的球队,基本上没有太多正式的比赛交手纪录。
而如今的足球评判体系,基本上都是二战之后由欧洲牵头搭建起来的,国际足联的资料库自然更偏重那些有官方记录的比赛数据。所以,李惠堂那惊人的统计,便在新旧两套标准的夹缝中卡壳,成了个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
不过,国际足联不给他官方认定的进球数,并不代表完全忽略了他。反倒是,国际足联用另一种方法,表达了对他的高度认可。
在国际足联出的《FIFA世纪之书》里,他被列为20世纪头几十年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球员之一。到了2005年,国际足联百年庆典时,他又入选了“世界足球名人堂”。
2013年,国际足联官网“经典球员”栏目里,直接把他叫做“中国足球先驱”。你瞧,官方虽然没提“2000球”的具体数字,但对于李惠堂在足球史上的地位,已经是公开认可了。
结语
李惠堂留下的,是一段几乎变成传说般璀璨的历史,虽说很多细节早已模糊,但那份精神的火光始终在闪耀。如今我们缅怀他,不仅是因为他在和日本队战斗时踢进那个令人振奋的点球,更是因为他赢得了贝利以及全球媒体的认可和尊重。
我们更应该记住,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有这么一个人,用足球的力量,守住了尊严,凝聚了人心。
早在那会儿,他就说过,中国足球的根本在于普及,这个观点放到现在听,依旧令人震撼。
承认他在数据方面遇到的难题,不能否认他的伟大或许,就今天的中国足球而言,比起纠结那些难以验证的数字,或者争夺一个国际承认的头衔,更关键的,还是要找回李惠堂身上的那份精神,那种把足球和国家荣誉紧密相连的纯粹情怀。
毕竟,真正的传奇,是刻在人心里的,而不是写在档案里的。在广东五华奥体中心前头,就竖着他的雕像,好像还在静静盯着这一切。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7168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