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李敏钟情孔从洲的儿子,毛主席欣然点一支香烟,随即表态:同意

李敏与孔令华的相识,源于八一学校。这所学校汇聚了众多干部子女,然而,即便身处同一校园,同学们对彼此的家族背景却鲜有了解。彼时,孔令华担任学生会主席,享有学校“风云人物”的美誉。李敏比孔令华低两届,是她的学妹。起初,两人仅保持着纯粹的同窗情谊。

李敏对舞蹈情有独钟,常在校际舞台上尽情展现风采,因而与那位比自己高两级的大学长孔令华有了频繁的交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敏对这个学长产生了渐生情愫,而孔令华也被李敏那份灵动活泼的个性深深吸引。自那时起,他们之间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单纯的同窗友谊。

直至那日终至,两人终成眷属,确立了一段恋爱关系。

李敏心中泛起一丝不安,她未能预知此事能否获得父亲的认可,然而她仍旧选择了将真相告知父亲。当她在首次向父亲提及“孔令华”这个名字时,父亲先是一愣,随即并未发表任何意见。这或许是因为父亲素来态度开明,他倡导子女的婚姻应由他们自己作主。

李敏首次向父亲提及孔令华,对话便戛然而止,父亲也未再追根究底。

毛主席与李敏合影

经过一段时日的流逝,毛泽东再次提及此事,他询问李敏:“你知道小孔的父亲是哪位?他从事什么职业?”

李敏对此感到无从作答,毕竟她连孔令华的家庭背景都一无所知。她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回应:“我未曾探询,他也未曾提及。”

毛泽东听闻李敏的解释后,面露疑惑,追问:“你又是如何与他结交为友的?”

李敏似乎猛然忆起了一桩往事,随即对父亲道:“八一学校的学生大多出身于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想必也是军队中的干部。”

毛泽东听女儿以“应该”回应他的问题,不禁感到惊讶,于是他复述了刚才的问题:“你连家长的职责都不清楚,怎么谈论恋爱?”

李敏略显困惑地回应父亲:“为何要了解家长,我只是想和他成为朋友而已。”

毛主席微微一笑,从容地对李敏说道:“自然是应该询问一番,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情况嘛。”

父女间的交谈就此落幕。起初,李敏对父亲的言辞感到困惑,但返回家中后,她深思熟虑,逐渐领悟到父亲话语中的真谛。她对父亲的话向来怀有敬意,认为在恋爱过程中,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是必要的。于是,李敏下定决心,在下次与孔令华的会面中,她将寻求一个清晰的答案。

李敏刚一提及此事,孔令华便露出了笑容,随即便对李敏言道:“自打我们成为同窗已有多年,彼此的喜怒哀乐、性格特点皆已熟知,然而,对方的家庭背景,我们却依然一无所悉。”

孔令华仔详尽无遗地向李敏叙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叙述完毕后,他又追加了一句:“都记住了?还有其他想了解的,尽管提问。”

李敏和孔令华

“孔令华的父亲名叫孔从洲。”

毛泽东瞬间领会了其中的含义,脸上顿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女儿说道:“哦!原来小孔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我认识,认识。”

李敏小心翼翼地询问毛泽东:“您对此有何看法?”

毛泽东喜悦地拿起一支香烟,边点燃边连声应和:“赞同,赞同。”

李敏长舒了一口气,心中那块悬着的大石终于落下了。

孔从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何毛泽东在听说女儿李敏与孔令洲之子相恋后,显得格外喜悦和安心?

双方父母的首肯

得知孔令华的父亲正是孔从洲,毛泽东心中甚是欣慰。孔令洲身为坚定的共产党员,性格敦厚老实、沉稳大方,毛泽东由此推测,其子孔令华也应不凡。孔令华与李敏的联姻,使得双方家庭均感欢喜,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李敏的母亲贺子珍。

自李敏与孔令华确立恋爱关系之际,她便迫不及待地将这一喜讯告知了母亲贺子珍。鉴于李敏自幼便随母亲在苏联度过,直至建国前夕方才归国,她对母亲的情感深厚,因此,无论何事,她总习惯于首先向母亲倾诉。

贺子珍听闻李敏与孔令华相恋的消息后,不禁感慨女儿已长大成人,便对女儿轻声说道:“你与小孔之间的爱情,以及你们考虑步入婚姻的殿堂,我均表示支持。然而,我建议你先完成高中学业再考虑结婚。婚姻生活伴随着养育子女的重任,事务繁多,届时若你想要继续深造,恐怕会面临不少困难。”

李敏认同母亲的见解,觉得言之有理,因此决定将婚期推迟,计划于1959年再商议婚嫁事宜。孔令华的情况亦然,他平日学业繁重,并无急于成婚之意,与李敏的想法不谋而合。

随后,孔令华成功踏入北京航空学院的大门,李敏随即引领孔令华前往中南海,拜访了毛泽东主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对子女的关怀愈发深厚。每当李敏携孔令华归家,他总是满怀喜悦。然而,有几回李敏返家时并未带着孔令华,毛泽东便关切地询问李敏:“华有几天没来了吗?”

李敏常对毛泽东言:“华学业繁忙,有空就过来。”显而易见,即便尚未步入婚姻殿堂,毛泽东早已将孔令华视为自家人一般。

李敏、孔令华在毛主席处

孔令华的情形亦然,当他将他与李敏的恋情告知孔从洲夫妇,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孔从洲向来支持子女们的自由恋爱,得知未来的儿媳竟是李敏,他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李敏性格活泼,性情开朗,心地善良,待人亲切,与他的儿子堪称绝配。

尽管双方的父母亲未曾谋面,却心照不宣地认可了孔令华与李敏之间的姻缘。

自那之后,每至炎炎夏日,李敏便会与孔令华一同返至沈阳的家中,探望孔从洲夫妇。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尚未步入婚姻殿堂,李敏却已与未来的公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李敏与家人大连合影

1959年8月29日的清晨,毛泽东便早早邀请当时正在北京参加会议的孔从洲至家中做客。消息传来,孔从洲内心既激动又略显紧张。在等待接车的时间里,他反复揣摩着与毛主席见面时的种种情景。

虽说他以前也见过毛泽东,但那都是集体接见,他从来没有和毛泽东单独说过话,更何况自己的儿子和主席的女儿在一起了,他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自己身上穿的中山装。

片刻之后,一辆黑色的轿车便驶入了孔从洲的居所。孔从洲目睹此景,立刻快步上前迎接。只见一位身着中山装的干部自车内走出,见到孔从洲后便询问:“您便是孔从洲同志吧?主席正等待着您的到来,请迅速上车。”

言辞未落,我便紧紧地握住了孔从洲的手,他的紧张情绪似乎在那一刻得到了些许舒缓。

孔从洲安坐于车中,心无旁骛,目光未曾触及窗外秋色,满脑子思索着与毛泽东相见时该言何事。虽是初秋之际,气温宜人,然而孔从洲的手掌却不由自主地渗出冷汗,焦虑与紧张的情绪瞬间袭来。他不得不摇下车窗,让凉爽的空气拂过脸庞,许久方才平复了心绪。

孔从洲

李敏与孔令华结婚

孔从洲未至之前,心中便已有预感,料定主席定会邀请他至家中商讨儿女的婚嫁大事。事实上,李敏与孔令华的婚期原本预定得更早,那时他们尚在读大学,计划于暑假期间完婚,便向毛泽东请教意见。毛泽东亦赞同他们的决定,并表示将亲自主持他们的婚礼。

然而,正值暑假期间,恰逢毛泽东因公务在外地召开会议,一时无法返京。面对日益临近的婚期,鉴于毛泽东无法及时归来,我们不得不将婚期推迟。毛泽东对女儿的婚事极为重视,即便身处会议之中,他亦多次来电叮嘱,强调务必等到他归来亲自主持婚礼。

如此一来,原定的婚期不得不推迟,直至主席返回北京。

八月末,主席重返京城后,便立即召集了孔令华与李敏,共同商讨婚事细节,并草拟了宾客邀请名单。他们定于8月29日举行婚礼。正是在这一天,毛泽东亲自邀请孔从洲到家中小聚,这成为了两人私下里的首次见面。谁料想,这一聚便促成了他们的儿女亲家关系。

待车辆缓缓驶至目的地,孔从洲意识到自己已抵达丰泽园,而其侧畔便是毛泽东的居所——菊香书屋。下车之际,只见毛泽东热情洋溢地快步走来,紧紧握住孔从洲的手,激动地言道:“今日,乃是两位孩子大喜的日子,请你屈尊一坐,共享叙谈之乐。”

孔从洲触摸到了毛泽东那宽厚手掌的温度,心中的紧张情绪随之逐渐舒缓。

随后,毛泽东紧握着孔从洲的手,穿梭于宾客之间,逐一为他们作介绍。“这位是李敏的公公,也是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同志。”

毛泽东的亲切自我介绍,令孔从洲心中涌起一股受宠若惊的喜悦,原先紧绷的神经随之松弛,紧张的情绪也随之消散。

李敏与孔令华的喜结连理于中南海的颐年堂隆重举行,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主婚。婚礼现场汇聚了众多显赫嘉宾,包括蔡畅、邓颖超、叶子龙、罗光禄等各界名流,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毛泽东主席当日也显得格外高兴,这位平日里并不常饮酒的领袖,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竟接连举杯畅饮。

毛泽东饮毕杯中酒,紧握着李敏与孔令华的双手,话语间透露着深切的情感,缓缓说道:“你们已步入婚姻的殿堂,肩负起家庭的重任,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在此,我衷心祝愿你们家庭和睦,学业有成,事业顺利。愿你们相敬如宾,携手共度漫漫人生路,白头偕老。”

婚礼落幕之际,毛泽东与莅临的宾客们一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宾客陆续离场之际,毛泽东再度与这对新人合影留念。随着仪式的结束,毛泽东特意将孔从洲及其表兄王季范留至书房,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

谈话论古今

步入毛泽东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书籍。孔从洲早已听闻毛主席酷爱阅读,然而他未曾料想主席的藏书竟如此丰富,种类繁多。即便是茶几之上,也随意摆放着几本敞开的书籍,从中可见毛主席近期正在翻阅。亲眼见证了这位伟人的日常生活,孔从洲对主席的敬仰之情又增了一分。

毛泽东让孔从洲和王季范入座,随后他自己点起一支烟,随即将话题转向孔从洲,询问道:“你现在任职于何处?”

“我曾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担任校长一职。”孔从洲如此回应。

毛泽东对此表示关注,进而询问:“作为炮兵领域的顶尖学府,高级炮兵学校的责任重大。在你们的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

孔从洲略显尴尬地解释道:“其实并无太多难题,只是我的学识略显不足。虽然实践经验颇为丰富,但在炮兵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尚有欠缺。”

毛泽东对孔从洲所展现的谦逊谨慎、自律严谨的品格深表赞赏,他微微一笑,对孔从洲说道:“孔子,您的祖先,乃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年轻的时候,便深受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诲的影响。若非孔子的智慧,我恐怕连基本的文字都不懂得。他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数学便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正说明了您应当精通数学之道。”

孔从洲深以为毛泽东所言极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连连点头以示赞同。

继而,他们便展开了关于军队与历史的深入讨论,期间也不忘提及魏野畴同志的事迹。

毛泽东询问:“共产党人在17陆军中开展活动始于何时?”

孔从洲回应道:“那应当是在1923年之后,当时杨虎城将军正于榆林疗养,经人引荐,结识了魏野畴同志。自此,共产党员的活动便在此地展开。”

毛泽东曾言:“魏野畴乃一杰出同志,博学多才。我曾拜读其著作,文采斐然,颇具水准。其学识之广博,令人敬佩。”

谈及书籍或文人,毛泽东常会好奇地多问几句:“你们陕西多才子,你有没有读过《史记》?知道它的作者司马迁是陕西人吗?”

孔从洲轻轻颔首,言道:“我曾拜读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文笔精湛,令人称颂。”

如此,毛泽东便围绕着《史记》的主题,逐一展开他独到的见解。提及历史,他便激情满怀,滔滔不绝。在毛泽东的描述中,历史上的每一位人物都如同栩栩如生,鲜活地跃然纸上。他们各自拥有丰满的血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才能。

随时间推移,对话的重心再次聚焦于党派与军队。在此过程中,毛主席谈话之际,不时抽起一根又一根香烟,那烟雾似乎在逐渐凝聚着他的思维,使他的思路愈发敏捷,事实确实印证了这一点。香烟在毛泽东的生涯中,无疑是“利大于弊”,因为众多影响深远的决策和重要论断,都伴随着缕缕香烟的芳香孕育而生。

两人又聊起杨虎城。

杨虎城

毛泽东曾言:“杨虎城对你甚是信赖,当年在拘捕蒋介石一事上,仅向你透露了此消息,可见他对你颇为器重啊!”

孔从洲回应道:“他是我悉心栽培的弟子,亦是我的资深上司,对我深信不疑。”

毛泽东陷入沉思,随即开口道:“西安事变标志着中国革命的转折,自此,内战格局得以终结,全民族抗战拉开序幕。杨虎城,一位深具爱国情怀的民主主义者,他所率领的部队与我国共产党的联系始终未曾断绝,既有魏野畴的先导,又有李子洲的追随。”

最终,他们的谈话再次聚焦于孔令华与李敏,两人对子女教育的观点颇为契合。他们都坚信,子女一旦成家立业,便需学会独立自主,做出自己的决定。

于是,毛泽东与孔从洲畅谈至深夜。每当话题触动心弦,毛泽东便不禁感慨万千,身边的王季范亦在旁聆听,不时分享自己的见解。那一夜,两人彼此间的了解更为深入,谈话在愉悦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李敏与孔令华结为连理后,夫妇俩得以与毛主席同住丰泽园。主席对他们关怀备至,不仅时常关注他们的成长,更时常与他们促膝长谈,将一位伟大父亲的无尽慈爱倾注在他们身上。毛主席亦对孔令华情有独钟,赞誉他为一位老实本分之人,他们常常一同探讨各种话题。

李敏、孔令华及长子孔继宁

小结

李敏与孔令华的联姻,无论是对于毛泽东,还是对于孔从洲而言,皆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佳事。由此契机,毛泽东得以深入地了解这位杨虎城将军的昔日部属,并发现他所率领的三十八军始终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楷模。孔从洲亦借此机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伟人毛泽东的质朴与简约,对他肃然心生敬意。

这场婚礼,表面上见证着两位年轻人的联姻,实则更像两位革命先辈的深情对话。在8月29日的那个夜晚,这两位革命家畅谈起往昔的革命理想,带领我们的思绪穿越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纵使如今山河稳固,我们仍需牢记居安思危之道,不忘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之源。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15781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