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源股份被央企收购了吗?控制权易主后,在汽车轻量化赛道的转型阵痛与突围希望
铝材工厂的清晨,工人们照常调试着挤压机,而千里外的资本运作已悄然改写了这家上市公司的命运版图。
2025年2月的长春,利源股份的工厂里依旧回响着铝型材挤压机的轰鸣。流水线上的老师傅专注地检测着新能源车用电池箱体的毛刺,对车间广播里“控制权变更完成”的公告似懂非懂。同一时刻,江苏步步高以3800万元完成了对控股股东倍有智能的收购,相当于用一线城市核心区一套豪宅的价格,握住了这家老牌铝企的命运缰绳。
01 控制权变迁:民营资本的新棋局
资本市场的控制权交接,如同精心编排的接力赛。2025年2月26日,江苏步步高置业有限公司完成对倍有智能100%股权的收购,间接持有利源股份22.54%的股权。这场交易如同将老宅钥匙交给新主人,但新主人并非央企——工商资料清晰显示江苏步步高是民营地产企业,实际控制人为张源。
市场曾泛起重组传闻的涟漪。这源于2024年底公司内部动作:注销汽车零部件子公司,设立长春分公司,被外界解读为重组前奏。但新控股方入主半年多来,公司多次在业绩说明会中回应:“不存在应披露未披露的重组事项”。
控制权交接后的治理改善如同老树萌发新芽。在2025年5月的投资者交流中,管理层强调新股东为公司治理注入活力,尤其聚焦汽车轻量化领域深化布局。一位车间主任的感受很直观:“过去半年技术团队扩招了15%,研发方向更集中了。”
02 经营实况:亏损收窄中的转型阵痛
翻阅利源股份的财报如同观察病人逐渐恢复的体检报告。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仅4597万元,同比腰斩52.02%,但归母净利润亏损收窄至2102万元,同比减亏44.01%。这相当于一个家庭收入减半,却通过精打细算让支出降得更多。
亏损收窄的背后是业务瘦身与成本管控的双重努力。公司三费(管理、销售、财务费用)占比飙升至营收的34.05%,同比增幅高达152.65%。财务费用暴涨492%尤其刺眼,如同一个背负沉重房贷的家庭,每月收入大半用于偿还利息。
现金流更是紧绷的弦。货币资金仅能覆盖流动负债的8.86%,近三年经营现金流均值与流动负债比为-91.3%。这就像钱包里只有100元,却面临千元账单的窘境。最新预告显示上半年亏损4100万-5800万元,虽同比收窄,但彻底扭亏仍需时日。
03 业务转型:押注汽车轻量化的突围战
走进利源股份的生产车间,生产线转型的痕迹清晰可见。曾用于建筑铝材的挤压机正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工人调整着门槛梁型材的精度。公司已形成覆盖“铝型材到总成制造”的完整能力,将筹码押在汽车轻量化赛道。
合作项目的进展如同黑暗中的萤火。与宁波华翔合资成立的轻量化技术公司正常运行,为一汽弗迪提供电池结构件。这让人联想到五年前参观某汽配厂时,负责人指着刚安装的生产线说:“给新能源车供货,是我们活下去的唯一机会。”
但历史遗留问题仍如影随形。2025年8月初公司公告显示,涉及57件法律文书的诉讼缠身,其中47件为一审判决,合计判赔338.79万元。虽然单笔金额不大,但如同鞋里的沙砾持续消耗着前行体力。
04 未来图景:在挑战中寻找支点
站在新股东视角,接盘利源股份如同接手需要翻修的老宅。倍有智能背负着吉林九台农商行8.95亿元的债务,而利源股份上市15年来累计分红仅3.13亿元,分红融资比低至0.06。这相当于投入百万装修款的老屋,租金回报还不够支付利息。
转型的曙光出现在产品毛利率上。一季度毛利率提升至3.27%,同比上升19.16个百分点。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描绘了清晰路线图:聚焦高毛利汽车零部件,深化主机厂合作,通过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员工人数定格在521人,不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但技术团队占比提升至30%,就像精干的特种部队取代臃肿兵团。当被问及机器人零部件布局时,公司回应:“挤压铝合金产品具备复杂截面成型能力,将紧跟客户需求升级”——暗示着技术储备已就位,只待市场东风。
利源股份的故事让我想起家乡的老机床厂。二十年前它因生产缝纫机零件没落,五年前转型无人机框架重获新生。现在的利源正如当年的机床厂:生产线上流动的银色铝材,正从建筑门窗转向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新股东带来的不是央企光环,而是深耕市场的务实策略。
铝材在车厢中每减轻一公斤重量,就能为电动车增加半公里续航。利源股份的转型之路,恰似它生产的轻量化部件——卸下历史包袱,以更轻盈的姿态驶向新赛道。当八月阳光洒在车间新挂的“汽车轻量化研发中心”标牌上,老师傅擦拭着刚下线的电池箱体说:“这材料比钢筋轻,可比钢筋更韧。”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27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