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最大软肋被曝光!73%乌克兰人仍坚信能赢,亚速营元老终吐真言

俄乌冲突的硝烟已弥漫三年有余,这场仗,打得真叫人摸不着头脑。处处透着一股子诡异的撕裂感,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一面是俄军在正面战场上步步为营,似乎牢牢掌握着主动权。可自家广袤国土上的经济命脉,却被乌克兰的无人机搅得鸡犬不宁,脆弱得令人咋舌。

另一面,乌克兰国内民调显示,高达73%的民众坚信最终能赢得胜利。然而,即便最坚定的“反俄”战士,亚速营的元老级人物,却发出了近乎绝望的哀鸣。

这巨大的反差背后,究竟是普通民众的盲目乐观,还是前线将士们心底那份冰冷的现实?这道难题,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胜利,换了张“人情味”的脸

按理说,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最容易磨灭的就是人的意志。但在乌克兰,战争的意志似乎并未被漫长的苦痛所消磨。

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确实颇为提振士气。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对最终胜利抱有坚定信心。尤其让外界感到意外的是,年轻人比他们的父辈,对胜利的信念还要高出足足八个百分点。

这股乐观情绪,构成了乌克兰抵抗叙事的坚实基础。它像一道无形的长城,支撑着这个国家继续战斗下去。

然而,当你扒开这层“信心”的外衣,细细琢磨它的内涵时,会发现“胜利”这杆天平,早就悄悄挪了位置。它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和人性化。

对相当一部分乌克兰人来说,收复1991年的全部国家边界,已经不再是“胜利”的唯一标尺。那个曾经坚不可摧的目标,似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有些模糊。

更多的人(超过30%),给出了一个带着温度的答案:只要俄罗斯能释放所有乌克兰战俘,停止对乌克兰全境的远程火力打击。

并且,乌克兰的国家地位得到根本维护,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击败”了俄罗斯。相比于领土的得失,人的回归与安全,似乎成了更优先、也更迫切的考量。

这种心态,或许能解释一个现象:尽管俄乌之间的和平谈判屡屡陷入僵局,但双方的战俘交换工作,却总能顺利进行。

这似乎暗示着,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乌克兰的民意与高层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奇妙的一致。他们不约而同地把“人”的价值,摆在了最前面。

老兵的绝望,比炮火更刺耳

然而,民调里的数字再光鲜,也掩盖不住前线的血肉模糊。就在前不久,乌克兰抵抗精神的象征之一——“亚速营”的联合创始人博格丹·克罗特维奇。

他通过社交媒体,给总统泽连斯基发了封公开信。那字里行间,哪还有半点胜利的豪情,分明是焦灼与绝望的嘶吼。他不是在讨论胜利,而是在乞求增援,挽救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

克罗特维奇在信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东部重镇波克罗夫斯克及其周边的米尔诺格勒,已基本陷入俄军的包围圈。这是挽救当地守军的“最后关头”,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他警告说,俄军正向着克拉马托尔斯克和德鲁日科夫卡步步紧逼。一旦包围圈彻底闭合,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将是灾难性的。

这位从2014年就摸爬滚打过来的老兵,对战局的理解显然比旁人更深刻。他坦言,即便乌克兰能立刻再拉十万大军上阵,投入前线。

最多也只能在某个方向上挣扎两到三周,之后局势便会打回原形。这种短暂的喘息,根本无法改变大局。

他更是戳穿了一个让所有人心寒的真相:乌军许多旅级部队的编制率,竟然只有可怜的30%!这样的“空架子”部队,根本不具备持续作战能力。

甚至连最基本的防御任务,都摇摇欲坠,难以完成。这无疑是对乌克兰军事现状的沉重打击。

克罗特维奇的警告,很快就得到了血淋淋的印证。就在他发信的当晚,俄军突袭了波克罗夫斯克后路上的关键村庄赫里希涅。

成功切断了乌军的补给与退路。乌克兰第63和第68机械化旅的残部,就这样被逼进了死胡同,陷入了绝境之中。

这位元老的话,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碎了官方宣传和民间乐观情绪的泡影。它把战场上血淋淋的现实,赤裸裸地摊在了世人面前,让人无法回避。

后院起火,谁也别想安生

乌克兰在正面战场捉襟见肘,兵员枯竭,可俄罗斯的日子,也绝非高枕无忧。事实上,乌克兰正用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非对称方式,精准地打击着俄罗斯的“七寸”。

在过去近八个月的时间里,乌军的无人机部队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像无数只恼人的蚊子,持续骚扰着俄罗斯腹地的经济基础设施。

从8月14日起,伏尔加格勒、坦波夫、罗斯托夫等地的炼油厂和港口接连遇袭。战火甚至烧到了列宁格勒州的乌斯季卢加港。

无人机还一度出现在库尔斯克核电站附近,这无疑敲响了警钟。这些攻击,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和外贸能力。

暴露出其广袤国土防空虚弱的最大软肋,让其庞大的经济体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美国显然也看穿了这一点,直接向乌克兰出售了3350枚ERAM巡航导弹。明摆着是要给俄罗斯的困境再添一把火,加剧其经济上的压力。

但战争的吊诡之处就在于,美联社一篇不经意的报道,很快就捅破了乌克兰一处秘密巡航导弹工厂的窗户纸。

其精确坐标被开源情报机构光速解析,并递交到了俄军案头。一场针对乌克兰军工体系的报复性空袭,恐怕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俄罗斯高层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就在前线激战正酣之际,负责哈尔科夫-苏梅方向的俄军“北方集群”,悄无声息地换了帅。

曾因哈尔科夫大败而被解职,后又被普京给予第二次机会的拉平上将,再次被就地免职。这无疑是克里姆林宫对其表现不满的明确信号。

他未能在关键的边境地带取得决定性战果,无法彻底消除乌军对俄本土的威胁,这让克里姆林宫彻底失去了耐心。内部的动荡,也为这场战争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笔者以为

这场战争,已经彻底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对赌,双方都在铆足了劲儿,猛攻对方最脆弱的环节。它不再是简单的力量较量,更是意志和韧性的考验。

乌克兰的软肋在于前线兵员的枯竭和指挥系统的僵化,这些内部问题正在不断侵蚀其抵抗的基础。而俄罗斯的命门,则是其依赖能源出口的庞大经济体,一旦被切断,后果不堪设想。

民调中73%的乌克兰人相信胜利,这固然是宝贵的精神力量,是支撑他们继续前行的火种。但这份信念与克罗特维奇所描绘的前线惨状,形成了刺耳的“二重奏”,让人心情复杂。

民众对“胜利”定义的悄然改变,或许正是一种面对残酷现实后,不自觉的心理调适。当收复全部领土变得遥不可及,那么让家人平安回家、让炮火彻底停歇,就成了更现实、也更迫切的盼望。

克罗特维奇的实话,与其说是悲观,不如说是一声震耳发聩的警告。它提醒着所有人,任何脱离战场实际的乐观,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而俄罗斯方面,虽然在波克罗夫斯克等地取得了战术上的进展,可只要其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命脉,持续暴露在乌克兰无人机的打击范围之下。

这种胜利的根基便不会稳固,随时可能被动摇。一场“不对称”的较量,正在悄然改变战场的平衡。

最终,决定这场战争走向的,或许不是谁的矛更锋利,而是谁的盾,会先一步碎裂成渣。这场持久战,比拼的更是谁能坚持到最后,谁的韧性更强。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46651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