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冲突在头顶!巴阿伊斯坦布尔会谈启程,停火协议能否锁住枪口?
伊斯坦布尔的天气不算冷,但会场里的气氛一点都不温和。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塔利班的高级代表,6号这天面对面坐下,桌上摆的不是咖啡,而是一个月来积压的仇怨和火药味。
从10月11日开始,两国边境的枪炮声就没消停过。起点很直接,塔利班武装对巴基斯坦边境地段动了手,理由是指责巴方此前空袭了阿富汗境内的目标。不过这事,伊斯兰堡既没承认也没否认。结果就是交火的次数越来越多,局势一路走向失控。
巴方的反击很明确,瞄准在阿富汗境内活动的哈菲兹·古尔·巴哈杜尔武装营地,精准轰炸。这个组织可不是一般的小帮派,近几年它专挑巴基斯坦军警下手,10月份才在北瓦济里斯坦搞过一次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炸死了16名巴军士兵,炸伤29人,还连带民宅坍塌,平民也中招。
如果说这还不够触动巴方的神经,那10月9日奎达市火车站的自杀式爆炸绝对是压垮耐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死亡人数直冲26,其中16个是军人,另有61人受伤。这样的安全局面,换谁都忍不了。巴方下了决心,必须拿跨境恐怖主义开刀。
10月中旬,两国在卡塔尔的多哈达成了一个临时停火协议,算是喘口气,也约好到伊斯坦布尔继续聊后续的事。但第一次试水是在10月25日,结果场面直接僵住。巴方的要求很清楚,塔利班必须阻止恐怖组织用阿富汗领土发动跨境袭击。塔利班一样直接,坚决否认有恐怖分子在他们地盘上活动。
四天后的10月29日,巴方干脆宣布会谈失败,代表团收拾包准备撤。就在所有人觉得肯定黄了的时候,土耳其和卡塔尔又冲出来拉双方回到桌边。这是五天内它们第二次下场救火。
这次的斡旋不只是摆个样子,土卡两国硬是帮巴阿双方捏成了三条共识:维持停火,建立监督核查机制,对违约行为实施惩罚。这三条成了6号高级别会谈的地基,没有它们,估计大家根本没法在伊斯坦布尔坐下来。
< b>土耳其和卡塔尔的分量,在这个局里是真管用。卡塔尔过去在塔利班和北约部队的谈判中是大玩家,土耳其跟巴基斯坦的关系也算铁。国际社会也很愿意把它们的调解当成巴阿和解的推进剂。
所以有了开场这幕,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赫瓦贾·穆罕默德·阿西夫出发前在议会外亲口确认,代表团已经上路,会谈第二天早上就起步。他摆明态度:巴方来就是为了遏制从阿富汗溢出的恐怖袭击,“若非有取得进展的可能,我们不会投入时间参与谈判”。
在同一天的采访里,这位防长还被问到与安全局势不搭界的一件事,第27项宪法修正案。他透露修正案的草案下周就会定稿送到议会,政府正在和包括人民党在内的各政党沟通,人民党主席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当然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具体改哪、怎么改,他没多谈,说讨论还在进行。
回到伊斯坦布尔这张谈判桌,能不能从“共识”走到“操作流程”,就是这次会晤的硬骨头。如果落实不了,停火监督机构就只是个空架子,两国边境的稳定连根基都没有。越是拖着不解决,跨境袭击就越有市场。
这场会谈之前的剧情已经够曲折,一边是连续的袭击数字和伤亡名单,一边是炮火间隙在多哈的握手停火,再到僵局、撤团、又被拉回来。其实在这种格局里,第三方要么真有影响力,要么干脆别介入,土耳其和卡塔尔的介入刚好踩在这条线上。
阿西夫的态度也透露了巴方的计算,发话说“希望阿富汗方面运用智慧,共同恢复地区和平”,其实就是把话放到塔利班耳朵边上。这种表面客气的语言,背后是对塔利班长期否认问题的强烈不满。
国际社会的期望很统一,希望双方靠对话解决争端,从根本上遏制跨境恐怖主义蔓延。只不过,懂局势的人都清楚,靠一次高级别会谈翻转边境安全,概率并不高。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后续监督机制能不能落到实处。
现在,巴阿的高级别团队已经在伊斯坦布尔把位置占好,后续进展怎么走就看谈判桌上的动作。战争和爆炸的章节已经写了太久,这次能不能翻篇,不是在会场外的口号能决定的。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8511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