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某设计院员工工作群里直接撂挑子不干!
接粉丝投稿,华北某设计院近期发生一场无声的集体抗争。领导在工作群安排任务,分项负责人竟齐刷刷回复“不干!”,工作安排彻底瘫痪。
这戏剧性一幕背后,是设计院降薪裁员浪潮下的员工愤怒。去年年终奖至今未发,月薪仅发2000余元,领导却依然保持高收入,矛盾终于爆发。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西南某院因“7、8月未完成人员优化指标”,直接下发通知:9月全员扣工资。裁人不够,罚款来凑,从上到下无一幸免。
“优化不动人,就优化你的钱!”设计院把裁员和降薪完美结合,这根本不是罚钱降薪,这是变相逼你走:要么你走,要么钱走。
更离谱的是通知中要求“请项目负责人做好解释工作”——说白了就是让负责人告诉下面的人,这个月钱少了,是因为他们不被优化,还连累了公司。
裁员后的幸存者,处境并未好转。
一位设计师透露:“今年过好年公司就裁员,我们部门五个人裁了两个,他们遗留下来的项目都摊给了我们三个。”
工作量翻倍,薪水原地踏步。当他向领导提出加薪要求时,却被一口拒绝,还暗示他不懂事,说“公司能留下我是觉得我有培养潜力”,现在行业形势不好,公司没有降薪就不错了。
这正是设计院的精明之处:逮着员工死命薅,就算你一气之下辞职,公司也不怕,招人分分钟的事情。
面对员工的不满,一些设计院也开始上演领导的“共苦”戏码。
大家有没有发现,降薪通知里经常会出现“领导降薪幅度高于员工”的条款或者说明。
真相如何?收入结构决定了“痛感”永远不对等:
首先,领导的收入本来就很高,就算真的降低几万,也比画图匠强的多。
其次,分院院长明降薪10万,却可以通过“项目分成比例上调”隐性增收XX万;普通设计师降薪5万,相当于半年积蓄蒸发。
去年年底公司承诺的年终奖至今没有发放完毕,这不仅是华北某设计院的问题,更是行业的普遍现象。
有些企业把迟到的年终奖当作“拴心留人”的良方。
更有公司出台奇葩年终奖政策:年前只发30%年终奖,剩下70%待次年6月再行发放,美其名曰“奖金未发放期间,按照投资理财核算收益”。
在薪酬体系彻底失衡的背景下,躺平成了员工最后的武器。
今天的员工已经清醒认识到:拿着2000元的月薪,出去随便找个工作也不难。于是不少人选择躺平,只要每月有人交社保,能拿基本工资,只有躺平才能不亏,但凡多干一点都是亏本的。
很多人甚至希望上裁员名单,这样就能领到赔偿金。
大多数人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被裁员吧,没有地方可以去;不被裁员吧,工资又太低,没法养家糊口。
降薪潮正在悄然改变设计院的权力结构。
过去,设计院是“领导掌握资源,员工依附生存”的金字塔:领导批项目、定晋升、发福利,员工只能“听话改图”。
但行业寒冬下,权力天平正在反转——员工开始“议价”,因为领导更需要“能打的人”。
最后,设计院的春天还会来吗?
房地产熄火、基建放缓,传统建筑设计院正经历一场空前的行业洗牌。很多企业尝试转型,但面对体量庞大、管理滞后、人员冗杂的现实,转型更像是一艘巨轮试图掉头,难上加难。
对设计师而言,等待复苏或许不是最优解,更换赛道、掌握多元技能、尽早“上岸”,才可能在风暴中心重新找到立足点。
如今的建筑设计行业已非黄金年代。它不再是光鲜亮丽、天马行空的理想职业,而是一个靠“熬”和“改”才能活下来的现实战场。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8549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