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民众至今心有余悸,特战指挥官亲自证实,尹锡悦曾计划大规模行动
在政治这个大染缸里,最能要你命的,往往不是明面上的敌人,而是那个曾和你称兄道弟、推心置腹的人。
当韩东勋从新闻里得知,自己差一点就成了昔日大哥尹锡悦枪口下的亡魂时,他对外公开的回应,没有滔天的愤怒,也没有后怕的颤抖,只有两个字:“心碎”。这两个字,简直是年度最佳黑色幽默,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韩国政坛那层所谓“政治盟友”的遮羞布,底下露出来的,是让人不寒而栗的森然杀机。想当初,韩东勋可是尹锡悦最信赖的左膀右臂,两人在政治光谱上高度重合,一度被外界视为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铁杆搭档。他们的关系,因为第一夫人金建希收受名牌包的丑闻而出现了第一道裂痕,但谁也想不到,这道裂痕的尽头,不是好聚好散,而是你死我活。韩东勋大概以为,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政治上的分道扬镳,从此江湖不见。他万万没想到,在对方的剧本里,自己这个“障碍物”,是需要用物理方式来“清除”的。
而揭开这个惊天秘密的,是一个谁也惹不起的狠角色——前陆军特种作战司令官,郭种根。法庭之上,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被告席上的尹锡悦,早已没了往日总统的风光,身形比几个月前更显消瘦,囚衣胸前的编号,像一个刺眼的烙印。他决定亲自下场,对这位曾经的部下进行质询,企图用自己最擅长的检察官式高压手段,把对方的气势打下去,让证词出现破绽。可惜,他这回算是踢到铁板了。站在证人席上的郭种根,不是什么小鱼小虾,他曾是韩国最精锐、最神秘的特种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一个从枪林弹雨和国家最高机密中淬炼出来的军人。他的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深水,面对前总统的步步紧逼,他没有丝毫的慌乱,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当尹锡悦再次轻描淡写地将那场决定了无数人命运的晚宴说成是“朋友间的普通聚餐”时,郭种根知道,时机到了。他直视着尹锡悦,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我本来不想把话说得这么难看。是你自己先提到了韩东勋和其他政客的名字。你当时非常清楚地命令我,要把他们一个不漏地抓起来,带到你的面前,你还说……要亲手枪杀他们。”
“亲手枪杀”。这四个字像一颗炸雷,在庄严肃穆的法庭里轰然炸响。旁听席上瞬间鸦雀无声,紧接着是压抑不住的骚动和倒吸冷气的声音。这不是什么“处理掉”之类的政治黑话,而是带着浓烈血腥味的、最原始的暴力宣言。尹锡悦脸上的肌肉瞬间凝固,他想挤出一个笑容来掩饰,结果那表情比哭还难看。他那套在审讯室里无往不利的心理压迫战术,在一个只认事实、只讲命令的职业军人面前,脆弱得就像纸糊的灯笼,一捅就破。尹锡悦的辩护策略,听起来天衣无缝:调动军队,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是为了保护广大善良民众不被“不守规矩的抗议者”伤害。这话说得,简直可以去评选年度感动人物了。但郭种根的证词,无情地将这层伪装撕得粉碎。根据检方提交的起诉书,早在去年三月和五月,尹锡悦就借着“私人晚宴”的名义,多次召集包括郭种根、前首都防卫司令官、前反间谍司令官在内的一众军方大佬,秘密商讨实施戒严令的可能性。饭桌上谈的,压根就不是什么家长里短,而是如何启动“紧急措施”,甚至直接点名要“清除”一批政界人士。
首尔国立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李俊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韩国的政治语境里,‘清除’这个词汇是带有历史原罪的,它直接指向了军事独裁时期的政治清洗和暗杀。一个民选总统,在私下场合对军方高层使用这个词,无论他是有心还是无意,都暴露出他内心深处对民主程序的极度蔑视和对暴力手段的迷信。”郭种根在法庭上更是补充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尹锡悦的指令具体到了“哪怕是破门而入,也要把国会议员们从议事堂里拖出来”。这哪里是维持秩序?这是赤裸裸的军事政变,是行政权力对立法机构的公然宣战。民主政治赖以生存的三权分立原则,在那一刻,距离被彻底碾碎,只剩下一步之遥。
要真正理解这场风暴为何能让整个韩国社会为之震颤,就必须翻开这个国家那本用鲜血和泪水写成的现代史。对于绝大多数韩国人来说,“戒严令”和“特种部队”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等于唤醒了国家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1980年的光州,就是这段噩梦中最黑暗的一页。当时,为了镇压风起云涌的民主化运动,全斗焕军政府悍然发布戒严令,并派遣以残酷无情著称的空输特战旅团进入光州市。接下来的日子里,那座城市变成了人间炼狱,军队对手无寸铁的市民进行了无差别的殴打、射击甚至是屠杀。这段历史,是刻在韩国民主进程骨头上的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疤。
因此,当一个由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总统,被曝出计划动用同样的国家暴力机器,去对付同样由人民选出来的国会议员时,它触动的,早已不是简单的政治神经,而是整个民族关于背叛和屠杀的历史创伤。社会评论家池炳权分析道:“尹锡悦可能严重低估了历史记忆在民众心中的分量。他或许认为这只是一场高风险的权力博弈,却不知道自己正在试图打开一个足以吞噬一切的潘多拉魔盒。”他心里可能还盘算着,万一赌输了,只要熬到几年后保守派东山再起,自己或许就能像历史上的某些前辈一样,获得总统特赦,大事化小。但他忘了,贪污腐败和滥用职权,或许还能在政治交易中被“原谅”,但企图颠覆民主宪政、动用军队对付同胞的叛乱之罪,是任何一个现代文明社会都绝不可能容忍的终极红线。
这起案件,审判的早已不是尹锡悦一个人。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韩国民主制度深层次的脆弱性。它迫使整个社会去反思:我们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为何在一个强人总统面前,会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那些本应是防火墙的制衡机制,为何没能及时拉响警报?郭种根的挺身而出,或许在悬崖边上拉住了即将坠落的马车,但他揭开的,却是那华丽马车底下早已锈迹斑斑的底盘。庭审的最终判决,或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对无数韩国民众而言,真正的审判,在郭种根说出“亲手枪毙”那四个字时,就已经在他们心中完成了。毕竟,权力这面镜子,照出的从来不是一个人想成为的样子,而是他本来的面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86277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