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九三阅兵是展示军事变革的最佳窗口?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这场历时约70分钟的盛大阅兵,将按照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广场。
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首次亮相的新型武器装备占比很大。这些装备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分为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
天安门广场上,从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高超音速导弹和隐身无人机,九三阅兵清晰勾勒出中国军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的轨迹。
新质武器亮相,彰显技术飞跃
阅兵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高超音速导弹。这些武器代表着现代军事科技的最前沿。
东风-17常规导弹采用乘波体弹头设计,飞行轨迹灵活多变,突防能力大大增强。中国工程师研发了新型冷却装置,解决了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热管理难题。
更令人惊叹的是,鹰击-21高超声速反舰导弹采用近似弹道导弹的飞行方式,兼顾远射程与强突防,具备对陆高价值、严密设防目标实施远程打击的能力。
无人装备集群,重塑未来战争
此次阅兵中,无人装备成为绝对亮点。从加强式编组、融入式编组到集成式编组,无人作战力量规模化运用成为常态。
在陆军“砺剑—2025”演习中,首次公开展示**无人机“蜂群”与地面机器“狼群”协同作战模式。整个作战流程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摧毁仅用3分15秒。
四足机器狗已从最初的物资运输发展为可对既定目标瞄准开火的作战平台。锐爪1型无人战车可为班排级单位执行近距离侦察、探测和监视任务。
体系化编组,从展示走向实战
此次阅兵最大的变化是编组方式革命。装备方队按实战化联合编组,展示我军体系作战能力。
编组方式从“展销会”模式转变为“模拟打仗”。领导小组副组长吴泽棵指出,中国军队不再拼单品,而是整体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这种编组包括坦克、步战车、远程火炮、防空导弹等,底盘通用,后勤保障简单,协同作战方便。空中梯队也按模块化、体系化编组,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组成。
信息主导,作战模式变革
现代战争不再是单纯火力的比拼,而是信息主导下的体系对抗。
单兵智能化装备开始崭露头角。受阅部队中官兵手腕戴单兵智能终端,可共享战场态势图,实现火力引导等功能。
新一代“枪界变形金刚”191式自动步枪亮相,重量仅约六斤,设有皮卡汀尼导轨,可安装多种瞄准镜,满足不同作战场景需求。
海空力量跨越式发展
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基本涵盖我军现役主战机型,很多是大家关注的明星装备。
空警-600预警机可能与歼-15T和歼-15D舰载战斗机协同飞行。它可能将服役于即将正式列装的福建号航母。
歼-35A隐形战斗机首次出现在大型阅兵式上。这款战斗机以制空作战为主,兼顾对地面作战,具有低可探测性和良好的飞行性能。
后勤保障革新,提升持续作战能力
现代战争同样是后勤能力的较量。九三阅兵中展示的后勤保障装备,着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配备电磁弹射,能弹射大型无人机,既能远距侦察,也可携弹实施压制与打击,扮演“无人机航母”的角色。
水下无人装备趋于大型化、多功能化。大型无人潜航器在续航、载荷与智能化方面持续提升,除情报搜集外,还可布放智能水雷或发射鱼雷。
从象征到实战,能力全面提升
九三阅兵展示的不仅是武器装备,更是一整套现代作战体系。从防空反导、海上攻防到战略打击,这些模块共同构筑起我国新一代防务对抗体系。
红旗系列防空导弹系统是防空反导的“盾牌”,尤其在应对战略导弹和隐身飞机威胁时至关重要。2019年阅兵亮相的东风-17常规导弹,如今可能已经形成系列化家族。
定向能武器等反无人手段也在阅兵中展示。微波武器可实施面域杀伤,应对小型无人机群;激光武器反应快、打击频次高、无需弹药补给,适合持续截击。
这次阅兵展示的四代装备和新型力量,标志着中国军队正在从“有什么”到“有多强”的转变。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单一平台到体系作战,这场阅兵展现的不仅是国防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作战理念、军事思想和军队结构的深刻变革。
九三阅兵如同一扇窗口,让世界看清了中国军事变革的速度与方向,也向世界宣示:中国军队已经做好了打赢未来战争的准备。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47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