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洛克菲勒我发现:一个普通人在变富前,大多都扔掉了3样东西

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信中曾说:“恐惧贫穷和渴望财富,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但错误的思维会让你与财富背道而驰。”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很努力,却始终无法获得太多收获,因为思路有问题。

接下来我会结合洛克菲勒的智慧,和大家分享,一个普通人在变富前,都扔掉了3样东西

赶紧来看看你扔掉了吗,要是没扔掉,抓紧了!

一、扔掉 "稳定感"

洛克菲勒 16 岁当记账员时,就深谙 “温水煮青蛙” 的道理。他在自传中直言:“安稳的现状是麻醉剂,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捕捉机遇的能力。” 这番洞见,放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有数据显示:国企员工近五年离职率增长 68%,金融行业仅 2023 年就有 32 万从业人员被迫转型。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更是揭示残酷真相:在同一岗位工作超 5 年,职业嗅觉会退化 40%,对新兴机会的敏感度甚至不如失业半年的人。这就像深海里的安康鱼,习惯了黑暗中的小灯笼,便再也看不见海面上的星光。

我的前同事阿林,放弃银行中层职位时,父母气得三个月没和他说话。

但他凭借对电商的敏锐洞察,在深圳创立宠物用品公司,特殊时期,他迅速转向独立站运营,如今公司年销售额破亿。

他常说:“银行的保险箱里,永远存不下改变命运的钥匙。” 这种破局思维,与洛克菲勒如出一辙。

当年,当其他人依赖铁路运输原油时,洛克菲勒果断修建输油管道,用颠覆性创新打破运输业的 “稳定格局”,缔造了属于自己的石油帝国。

在生活中,你是否注意到,那些宣称 “一辈子不跳槽” 的人,往往在 35 岁遭遇最残酷的职场危机?当 AI 开始取代基础财务、行政岗位,当行业周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短,死守稳定就像抱着一块融化的冰块取暖。

我曾在便利店看到 52 岁的前国企工程师在收银,他苦笑着说:“以为能熬到退休,没想到单位改革比退休来得更早。”

早点扔掉稳定感,早点换来新人生!

怎么做,才能打造反脆弱的人生呢?

首先去建立能力护城河,除本职工作外,每年掌握一项可市场化技能。程序员可以学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研究在线教育。

洛克菲勒在经营石油帝国时,同步布局铁路和银行,这种多维度发展的思维,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要进行危机预演,每月设定 “危机模拟日”,假设突然失业,用 24 小时实战演练如何更新简历、联系潜在客户、启动副业。这种压力预演能让大脑保持对风险的敏感度。

最后从小成本试错起步,不必像洛克菲勒那样孤注一掷,每周花 5 小时尝试新领域。

开个自媒体账号分享穿搭,在平台倒卖二手奢侈品,这些微小波动会逐渐培养你的 “风险免疫力”。

比如我做自媒体好几年了,从第一天开始,每天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无数次崩溃想放弃,但时间长了,慢慢就习惯了,我的心态变得无比强大,甚至连车子撞了,结婚结2次,都不会有太多的情绪波动!

二、扔掉 "人情债",别让 "面子" 绑架你的人生

春节回农村老家,我目睹了一场荒诞的 “随礼大战”:堂哥为给孩子办百日宴,借了 3 万块撑场面,只因 “去年收了别人 2000 块”。

这种被人情绑架的现象,在《乡土中国》的 “差序格局” 里延续百年,却在现代商业社会格格不入。

斯坦福研究中心的 “社交回报率” 模型显示,普通人 80% 的社交时间花在 “弱关系” 上,而真正能带来机会的强关系,只占社交总量的 12%。

我曾每周参加各种商会聚会,半年下来记不住 10 个人的名字,反而错过了陪客户深耕项目的机会。

后来读到杜月笙的处世哲学才顿悟:他给黄金荣送礼从不送钱财,而是派心腹调查黄太太的喜好,送苏州绣娘定制的旗袍,这种 “精准价值输出”,才是高阶社交的本质。

洛克菲勒在收购企业时,曾因顾及老股东的 “面子”,没有签订对赌协议,最终损失数百万。

后来他在自传中痛斥:“感情不该成为商业的遮羞布。” 这番教训深刻地表明,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人情有时会成为沉重的枷锁。

95 后创业者小满的做法堪称教科书:她创业初期找舅舅借钱,坚持按银行利率支付利息,还每月向舅舅汇报项目进展。

当表兄想靠 “亲戚关系” 走后门进公司,她直接发去岗位 JD:“如果能通过面试,我亲自发 offer。” 这种 “契约化社交” 让她在 3 年内积累了 300 + 优质合作伙伴,而那些靠喝酒送礼维系的同行,却陷入 “送得多生意少” 的怪圈。

这与洛克菲勒只与能带来技术或渠道的人深度合作的理念不谋而合。

所以大家赶紧扔掉人情债吧,去重构社交体系

可以先绘制价值交换地图,也就是用表格列出每个社交对象的核心需求和你能提供的价值,定期淘汰 “单向索取型” 关系,学会给社交做 “断舍离”,专注于有价值的人脉。

比如我就会看,如果有很多好友加了我之后,一个劲地问我问题,向我索取,却从来不给我正反馈,我就会拉黑他们。

再践行透明社交准则,借钱必写借条,合作必签合同,就连朋友帮忙取快递,也主动发个小红包。

这种 “明码标价” 不是冷漠,而是对关系的尊重。正如罗振宇所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最廉价的。”

最后建立社交能量储备,每天预留 1 小时给高价值关系,用深度沟通替代无效寒暄。

给客户写一封有行业洞察的邮件,帮导师整理一份资料,这些 “干货社交” 带来的回报,远超过 10 场酒局。

三、扔掉 "受害者心态",你抱怨的每一秒,都是在给贫穷续费

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信里敲警钟:“当你开始指责世界时,你就把改变命运的钥匙交给了别人。” 抱怨,是穷人思维的典型表现,它不仅消耗精力,更会让你错失改变的机会。

抱怨背后,其实是有大陷阱的!

神经科学家发现,人在抱怨时会分泌多巴胺,这种 “快感” 让人上瘾,导致陷入 “抱怨 - 舒适 - 再抱怨” 的死循环。

我楼下的张姐,每天在小区里吐槽老公没用、孩子不听话,十年过去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夫妻关系毫无改善。

哈佛大学的跟踪调查显示,长期抱怨的人年均财富增长率比积极者低 37%,因为他们把 80% 的精力花在 “找借口” 而非 “找方法”。

我前公司的同事老王,每次项目失败都怪市场环境、怪领导偏心,五年间错过了三次晋升机会,最终被刚毕业的新人取代。

而同期进入公司的小李,总是主动复盘:“这次供应链出问题,下次我该提前联系三家供应商。” 这种 “解决问题型思维”,让他在 30 岁就成为最年轻的部门总监。

一个外卖小哥,叫雷海为,特别牛,他就是 “反抱怨思维” 的践行者。

当别人抱怨送单辛苦、收入不稳定时,他在等餐间隙背诗,最终登上《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宝座。

这种精神,与洛克菲勒在遭遇石油危机时如出一辙,当石油价格暴跌 70%,洛克菲勒没有咒骂竞争对手,而是迅速收购亏损的炼油厂,用整合思维化危机为转机。

要改变受害者心态,我们的重点是要培养解决者思维

具体怎么做呢?

先建立问题转化清单,遇到困难时,强制自己把 “为什么倒霉的是我” 改成 “这件事能教会我什么”。

比如失业了,不是骂公司冷血,而是分析自己的技能缺口,制定学习计划。

再实施抱怨禁令,每天给自己设一个 “抱怨额度”,一旦开口抱怨,就立刻做 10 个深蹲。

这种身体记忆能帮助大脑建立 “抱怨 = 痛苦” 的神经链接。

还要学习洛克菲勒复盘法,每天睡前花 10 分钟,写下今天遇到的问题、自己的应对措施、下次可以优化的地方。

这种 “正向归因” 会逐渐培养你的掌控感。

最后,有机会的话加入行动派圈子,远离 “吐槽大会” 式的圈子,寻找创业者、手艺人等 “行动派” 群体。

环境的力量很强大,当周围人都在解决问题时,你很难再陷入抱怨。

分享完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61106.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