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媒体言论引热议:印军真成 “中国武器实战教材”?
近期,《欧亚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宛如一颗投入舆论之湖的巨石,激起千层浪。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在印巴空战中,印军的表现堪称 “以身试法”,生动地为全世界,特别是美军,演示了一堂 “如何被中国武器暴打” 的实践课。
这一观点大胆犀利,迅速引发各界关注与争论,那么,事实真如文章所言吗?
回顾这场空战,巴基斯坦空军凭借先进的中国装备与精妙战术,取得了 6:0 的压倒性胜利。巴方的 ZDK-03 预警机在空中犹如 “上帝之眼”,以 470 公里的探测半径,早早锁定印军战机航迹,并通过数据链将信息实时传递给指挥中心与歼 - 10CE 战机。
歼 - 10CE 借助这一体系支撑,无需开启自身雷达,便能在地面红旗 - 9 防空系统配合下,依靠预警机中继制导,在印军雷达盲区发射 PL-15E 导弹,精准猎杀目标。印度引以为傲的 “阵风” 战机,单价高达 2.4 亿美元,却在这一系列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直至被击中都未能察觉敌机踪迹,最终化作残骸坠入农田。
从装备性能对比来看,中国武器确实展现出显著优势。歼 - 10CE 的 KLJ-7A 雷达锁定距离超 220 公里,比 “阵风” 的 RBE2 雷达远 46%;PL-15E 导弹最大射程 181 公里,远胜印军 “流星” 导弹的 80 公里。而且,巴军体系作战的杀伤链闭环时间仅 30 秒,印度却需 150 秒,整整相差 4 倍之多。
成本层面,印度购买一架 “阵风” 的费用,在成都足以购置三架歼 - 10CE,PL-15E 导弹单价 120 万美元,仅是法国 “米卡” 导弹的一半。如此性价比差距,使得巴基斯坦在装备数量与战备状态上更具优势,其 85% 的歼 - 10CE 能保持全天候战备,而印度因法国零件断供,40% 战机趴窝。
印度军队自身的问题也在这场空战中暴露无遗。其空军装备来源繁杂,法国 “阵风”、俄制苏 - 30MKI、以色列雷达等,各装备数据链互不兼容,指挥协调极为困难。战时指挥员只能依靠语音电台沟通,关键指令延迟超 3 分钟,极大影响作战效率,与巴军高效的体系协同作战形成鲜明反差。
然而,我们也不能仅依据一场空战就片面认定印军完全成为 “中国武器实战教材”。从历史上看,印军在过往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并非毫无胜绩。在过去的印巴战争中,印度凭借其相对庞大的军事规模以及部分战略战术运用,也曾取得过阶段性成果。
而且,印度军事力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自身的作战经验与理论体系,尽管在此次空战中体系作战方面表现不佳,但在部分传统陆战领域等,仍有一定作战能力。例如在一些边境冲突中,印度陆军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山地作战适应能力与兵力部署能力。
再者,此次空战的结果,也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巴基斯坦背后有中国在装备与战术体系构建上的大力支持,在装备磨合与战术运用熟练度上具备优势。而印度空军在此次冲突中,或许存在对对手新战术、新装备体系准备不足等问题,不能完全代表其真实军事水平。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空战让印度军队深刻认识到自身与对手在体系作战、装备性能整合等方面的差距。《欧亚时报》的评论虽尖锐,却也反映出中国军事装备与作战体系在实战中展现出的强大效能,对印军乃至全球军事力量发展都有着警示与借鉴意义。
印军若想避免再次上演类似 “实战教材” 的尴尬,后续需在装备体系整合、作战理念革新等多方面下苦功,而全球军事力量也将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中国军事科技发展带来的战略影响。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6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