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为何酿下巫蛊之祸?太子后宫朝臣全体失控大清洗

汉武帝晚期的巫蛊之祸,两万多人惨遭株连,皇后和太子皆自尽而死

公元前七十四年九月十日,大司马将军霍光奏议,请刘病已继位称帝。

历史以来,刘病已是唯一一个在称帝之前,沦为阶下囚的帝王,他就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

刘病已之前的两任帝王,叔父刘弗陵早早离世,堂兄刘贺昏庸无道,被霍光将他从皇位上拉了下来。

绕来绕去,最后还是落在故太子刘据那一脉上。

刘病已十七岁就当上了皇上,前一天还在大街上奔波,第二天就成了皇上。

他的祖父刘据,三十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储君培养着,他曾被汉武帝视为“休养生息”的最佳实践者。

刘据与刘病已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让人觉得就像是历史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想要成为太子并不容易,想要成为一个千古一帝的太子,那就更难了。

俗话说,父慈子孝,但在权势面前,却是不堪一击。“戾太子”刘据之死,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最为惨烈的政治惨剧。

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正是汉武帝本人。

01

元封四年,卫青尚在人世,刘彻已经五十岁了。

关东难民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汉武帝年间,人数超过两百多万。

粮仓是空的,人复相食。那时候,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万人,两百万也只是关东的难民。

为什么汉武帝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在他的治理之下,却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

原因很简单,年年征讨匈奴,消耗极大,为了供养军队,所需的物资、人力、物力都是难以想象的。

汉武帝建立了伟大的事业,但他也要为此付出同样令人震惊的代价:百姓不堪负荷,农夫将土地视为灾难!

就在刘彻在朝堂上大动肝火的时候,御史大夫、丞相石庆等人,也纷纷提议,将那些难民送到边关,让他们为军中效力。

刘彻瞪大眼睛,像是重新看清了眼前的一群人:让二百万难民去边境?呵!这么一来,是要逼出多少个陈胜、吴广。大臣们也只能跪倒在地,大呼“臣有罪”。

刘彻下了旨意,严查地方官员,将这些难民安顿好,防止叛乱。

就在刘彻正为此事发愁的时候,一直兢兢业业做着太子之位的刘据,却是被人不合时宜地推上了风口浪尖。

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帝,立陈皇后,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儿子,刘彻二十九岁的时候,他最疼爱的夫人卫子夫,给他诞下了长子,名为刘据。

刘彻对刘据的降生非常满意,命东方朔为他的孩子作赋,并且为他的孩子祭祀祈祷。

刘据一出生,便成为了刘彻手中最有力的政治棋子,刘彻登基十年来,膝下无子,这让他在帝位上的稳定性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各大亲贵都在打他皇位的主意。

刘据在众人瞩目中出生,顺应时势,汉武帝对他的期望很高,对他进行了大力栽培。

到了读书的年龄时,要寻找最好的教师;成年后,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招募更多的宾客,壮大自己的势力。

刘据成为太子以后,汉武帝任命丞相为他为太子的老师,卫子夫被封为皇后,卫氏也出了五个侯。

卫青当上了大司马将军,而霍去病将则做了大司马骠骑将军。

那个时候,汉武帝为了太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培养他的势力,甚至不惜干涉其他皇子的外戚势力。

刘据的四位弟弟相继被册封为藩王,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尊卑地位已经确立。这四个弟弟的生母,虽然都是刘彻宠爱的妃子,但是刘彻却是将他们的母族势力牢牢地压了下去。

刘彻对这个儿子宠爱有加,绝对不会允许任何其他因素去动摇太子之位。

刘彻对太子的治国之道,也一直保持着积极肯定的态度。

但如今,这个庞大的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而在这个时候,太子主张的休养生息,却得到了大臣们的推崇。

太子本不愿意这么张扬,他的心中还是有些不安的。

这个憨厚的太子,已经将自己的担忧表露的淋漓尽致,这让刘彻都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他找来了卫青,刘彻这个时候还是很清楚的,他告诉卫青:“朕要统一天下,就不能不打仗,朕必须要心狠,不惜让天下百姓都为跟着一起受苦。”但是后人却不能重蹈朕的覆辙,那样的话,我们就会重蹈秦朝灭亡的老路了。

刘彻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已经将自己的儿子训练成了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而且,他已经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了自己的政治体系之中,所以,他的地位还是很稳定的,并不是那些大臣们能够左右的。

没错,刘据就像是天生的储君一样,他生在这个时候,他背后有一个庞大的靠山,卫青、霍去病都是战功赫赫,朝廷里有头有脸的将领,都是因为他们的功劳才升到了这个位置。在霍去病去世后,卫青成为了整个大汉的顶梁柱。

谁也奈何不了刘据。

但是,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卫青却在元封五年突发疾病,暴毙身亡。

刘彻损失了一把利剑,这一刻,太子虽然悲伤,但是却不是沮丧,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损失有多大。

02

卫青去世后,李夫人的亲戚李⼴利忽然冒出头来,最终成为了统帅三军的将领。

李广利能否取代卫青的位置?

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多了这么一个帮手,是不是意味着,太子的位置,会变有所松动?

刘彻自然明白,太子对李广利、昌邑王这两个人的忌惮,刘彻用李广利,也是为了培养刘据。

若是有需要,刘彻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李广利,甚至等到刘据继位,再将其斩杀,至于此人是死是活,刘彻并不在意。

李广利在被选中的那一刻,就成了牺牲品,到了此时,刘彻还沉迷于征伐,没有了霍去病,他就不能再打匈奴,那就打云贵,朝鲜,楼兰。

太子身边的人不断地向他进言,希望他能够说服刘彻,于是,他便鼓起勇气,向刘彻提出了休养生息的建议。

刘彻对太子的提议,并没有明确地表明态度,只是说了一句:“朕做的劳苦之事,就是为了给你减轻压力,这有什么不对?”

刘彻似乎是铁了心要留给自己的儿子一份前所未有的“遗产”,他自然明白自己的父皇的用意,最终只得拜谢,退了出去。

没过多久,刘彻便出宫巡游了。

刘彻执政期间,实行了许多新的政策,比如盐铁官营,统一五铢钱,科举考试等等,想要推广到各地,刘彻要自己去视察。

汉武帝出行一趟,耗资甚巨,但对改革来说,其成效是立即显现的。

朝中之事,他也是完全信任的交给太子,而太子也是尽心尽责,只是在这一环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刘彻最爱用的就是酷吏,而且,随着他年龄不断的增长,让他对自己的臣子产生了一种怀疑,对于朝堂上的权势,他也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些酷吏们,为了讨好刘彻,也是无事生非,没事找事,装出一副对皇上忠心耿耿的样子,要替皇上扫清所有的政治隐患。

刘彻游历天下,遇到不平之事,就给其平反了。

这样一来,刘彻便等于是把自己的宠信的酷吏给得罪了,而且,这些苦历也明白,一旦让太子登上皇位他们这些人的前途肯定会受到影响。

只是在这个时候,他们还不敢有任何动作,直到某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乱了这个局面。

刘彻的军队在李广利统领之下败了。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李广利不但未能消灭大宛国,反而使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

李广利请求归关,刘彻不许:“若敢入关,杀无赦”。

刘彻不肯相信,又开始大肆招募军队,经过三年的征战,最终逼死了大宛王,大宛另立了一个新的皇帝。

可这三年,使得国内损失惨重,然而就这三年来,匈奴休养生息,积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开始蠢蠢欲动。

刘彻可不能容忍,数次派兵征讨,但连续两次,两万铁骑全军覆灭,匈奴方取得了胜利。

一向对自己的大军信心十足的刘彻,此刻却是彻底的傻眼了,一直以来他都是接到捷报,刘彻还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亏!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无助过!

但此时的大汉却是再也不输不起了。

刘彻一夕老去,战事失利也就罢了,那些无休无止的难民,会不会在哪一日真的要造反?

刘彻的感觉没有错,那些官员压榨难民的手段,远超他的预料,没过多久,便有许多人开始造反。

刘彻便下了一道沉命法,若是官府无法剿灭匪徒,便将这些官员与匪徒一并斩了。

连当地的官吏都被逼迫成这样了,哪里还有心思去上报当地的灾情和动乱?

刘彻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制造了一个绣衣使者,直接听命于皇上,负责监督各地的事务,哪怕是刺史太守,也不能隐瞒,否则,杀无赦。

刘彻很清楚,这种压制,也不过是暂时的和平而已。

要真正根治,还是要改一改当前的政策,从今以后,要休养生息,停止兵戈,停止道路建设,让百姓安心耕种,可这就代表着要否定自己。

一项新的政策,必须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也需要有人来实施,刘彻平时,用的是以杀服人,而不是以德服人!

真正有用的人,可都在太子那一边呀!

03

之前那些被刘彻丢在角落里的闲言碎语,瞬间涌上了他的脑海!

刘彻身边的那些酷吏,与太子身边的那些大臣,之间的矛盾很大,因此,他们经常在太子面前进言,想要太子说服刘彻,让刘彻稍微有所改变。

刘彻不敢相信,如果被这群儒门的官员占据了上风,那么,自己曾经重用的大臣,将会被一一处死,刘彻也会被架空权力;等到刘彻驾崩以后,他生前所做的一切成就,都会被那些读书人所唾弃。他们会将自己推入绝境,拥护新帝推出的新政策。

这天晚上,汉武帝失眠了。

想要改变国家政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开口,就是党派之战。

他走出了寝殿,漫步在这宫殿之外。

忽然,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月色下,在昏暗的光线下,他认出这是一位自由出入皇宫的大臣,只是一时不记得他的姓名。

刘彻上前一步,却见那人不是别人,正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

霍光跟随刘彻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刘彻将霍光留在了这里,与他促膝长谈,一边说着自己这辈子的辛苦,一边发着牢骚。

说到最后,他的情绪越来越高:“流民异动,平民造反,就连豪门贵族都要造反?”

如此失态的刘彻极少将自己的情绪表露在臣子眼前,霍光却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有序。

他想了想,对着汉武帝说:“臣没有看过多少史书,但臣知道,此时的大汉出于非常危险的时候,如果能够拯救这个国家,臣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刘彻第一时间便感觉到霍光与其他大臣一般,说的都是些虚言,嘲讽说道:“朕灭了你们三族,你却告诉我这不算什么?”

霍光并没有丝毫迟疑:“若能振兴我大汉,诛我三族又如何,这是臣的荣幸。”

刘彻眯着眼,看了一眼一向谨慎的霍光。

随后,他似乎做出了决定,重新变回了那副威严而神秘的模样,眼神中带着让人捉摸不透的情绪。

霍光恭敬地站在那里,望着渐渐远去的刘彻。

霍光这是在向刘彻表明,如今局势仍在掌握之内,只需汉武帝自己痛改前非,斩杀一帮老臣,将位置禅让给太子,再由太子开恩,大赦天下,令其施行新政,则一切都会有条不紊,假以时日,大汉还是原来强大的大汉。

只是霍光哪里知道,刘彻现心里所想,却是和自己截然相反。

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彻也绝对不会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即使这个人是他的儿子!若是能将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就算是牺牲掉自己的儿子,也不足为惜!

就这样,一开始就掌握在刘彻手中的巫蛊之祸,出现了。

汉武帝对巫蛊之术那是再了解不过了。

他的母亲用巫蛊之术欺骗了景帝,让景帝相信他命中祥瑞,陈皇后曾经想想用巫蛊之术,诅咒卫子夫,最终害得自己身败名裂。

汉代时,害人的巫蛊之术,又分为巫蛊、诅咒、媚道三种。

巫蛊之术的作用,类似于诅咒,需要借助于器具,也就是木偶人,这个方法有用吗?被诅咒的的人也没见去世的,但诅咒他人的者,却是一个接一个的被抓,下场都很惨!

这是一种由方士所编造出来的诅咒术,但却有许多人信以为真,因为皇室的特殊相待,京城里聚集了很多神棍,偏偏贵族们就特别相信这些。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刘彻的精神也越来越紧绷,也是在这种怪力乱神的情况下,闹出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04

刘彻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着一个叫江充的人,这个人为人毫无原则,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

他什么话都敢讲,他身上的名利也都是拿命赌出来的。

江充出身卑微,原先在诸侯手下做过客卿,最爱揭发,哪怕有人乱搞,他也会去刘彻那里告状。刘彻最是欣赏这样的人,便将他安排在了绣衣使者的位置上。

江充刚被提拔为绣衣使,负责检查京师里的百名官员以及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有一回,江充见长公主违章停放车辆,便“铁面无私”地将马车及随行人员全部扣留。甚至,他还跑到刘彻面前,向其请罪,说他的心中只有陛下的旨意,皇帝的旨意之下,他看不见任何的皇亲国戚。

刘彻倒是乐见其成,年纪越大,越是喜欢这样的狗腿子,甚至当着群臣的面,将江充夸奖了一番。

刘彻最信任的太监苏文,与太子不和,诬陷太子与一名宫女有染。只是,刘彻做得实在是有些奇怪,他没有处罚苏文,也没有处罚太子,反而将这一百个宫女送进了东宫。

这一刻,太子有些看不透自己的父亲了。

江充一看苏文连太子都敢动,他为了表忠心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于是死命地在太子身边找茬,有一回,太子的随从违章停车,被江充再次扣留了。

太子一想起自己如今的处境,就去找了江充,希望江充能够网开一面,哪知道江充根本就不卖他的面子。

经此一事,江充越发觉得刘彻对他越发看重,与太子来往就变得更少了。

就在太子忙于整顿家臣的时候,一场由卫家引发的巫蛊之术开始蔓延。

丞相公孙贺是卫子夫的姐夫,他的儿子私下做了很多坏事,刘彻对此心知肚明,只是碍于朝廷的平衡,才没有去管罢了。

如今公孙何之子贪污军饷之事忽然被提起,公孙贺眼见自己的孩子被带走,年迈的他恳求刘彻给予自己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当年宫中发生过一起不算太严重的案件,据说就在前不久,有一位武林高手持刀闯入皇宫,直奔刘彻而来,结果宫中那么多侍卫都抓不住他。

这样的人物被放出宫,皇室颜面何存,如今天下皆寻,却始终无人能抓到。

公孙贺向刘彻保证,如果能让他的孩子活下来,他一定会把这位大侠拿下。

公孙贺真的是豁出去了,也不知道他使出了什么手段,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位大侠给抓了起来。

本来公孙贺还觉得事情朝着好的方面发展,谁知道这位侠客在受审的过程中,竟然嚷嚷着要戴罪立功,揭露公孙贺父子以巫蛊之术诅咒皇帝之事,人偶就埋在了甘泉宫的驰道上。

公孙贺完全没有料到,他原本是为了救儿子,结果却是将自己给搭上了。

刘彻听闻自己被公孙贺父施了巫术,身上的病症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更加严重。

这一次,为了调查公孙贺一事,他找来了两个人。其一为刘屈氂,其二为江充。

刘屈氂是李广利的亲家,得到这样整治太子的机会,自不会手下留情。

江充也明白,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自己之前跟他作对过,等他登上皇位,自己将必死无疑。

江充与刘屈氂两人合力,岂会轻易放过太子。

没多久,这件事就“查明白”了,公孙贺和他儿子都被牵扯其中,而卫子夫之女,卫青之子,也被牵扯进去了。

刘彻也没有多问,直接下令将这些人斩杀了。

05

随后,刘彻便以去甘泉宫养病为由,直接离开了长安。

这座宫殿,就成了各大势力之间争斗的“蛊”,必然会是一个你死我亡的结局。

我了对付太子,苏文也成为江充的耳目,他在甘泉宫将情报送给了江充:如今,无论是太子还是卫子夫,都无法与刘彻取得联系,这正是除掉太子的大好时机。

江充请了个巫师,胡编乱造,说宫里有巫气,然后根据巫师的说法,开始在宫里搜查了起来。

最后,他们在宫里找到了一个木偶,还有一本写着诅咒皇上的帛书。

这本来就是一件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江充觉得平日里懦弱的太子,肯定会服软。

没有料到,走投无路的太子,居然会发动叛乱,以保全自己的母族,保全自己背后的那些大臣。

太子身边的人,伪造了一道假圣旨,要捉拿江充。

江充身边的人,正是卫青曾经一手提拔的大将韩说,他大声呵斥门客:“这圣旨是假的!”门客没有丝毫迟疑,拔出长剑,将韩说首级斩下,押着江充去见了太子。

太子这是要造反吗?并不是。

若是他真有造反之心,完全可以对外宣布刘彻已经驾崩在了甘泉宫中,那样他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但他却联系了卫子夫等长安官员,告诉他们,刘彻被几个奸佞之徒挟持在了甘泉宫中,自己要去将其铲除。

然而,当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南军北军却是根本不相信,将城门关得严严实实。

他很清楚,自己手中没有任何兵力,如果刘彻察觉到这一点,而自己又不能在父亲归来前掌控全局,那就真的是死路一条了。

说完,他就对着跪倒在地的江充破口大骂;直到现在,太子都以为是江充一人挑拨了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使其父子离心。

太子手起刀落,江充的人头落地,刘丞相火急火燎地向甘泉宫赶去,向刘彻禀报,说太子造反了。

刘彻没有任何惊讶,似乎对太子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知子莫如父,他很清楚,这次的事情,是把太子给逼到了绝路。

脑海中闪过一幕幕往事,刘彻心中一动,吩咐苏文:“你派人去一趟长安,看看是不是可以让太子亲自来甘泉宫请罪。”

这是刘彻给了太子一个机会,同样这也是刘彻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可是苏文却非要置太子于死地,所以,他派出去的人,只是在城门外转了一圈,就返回去了,他说:“太子是彻底造反了!还要杀了臣。”

随后刘彻又命刘丞相派人回长安调兵反叛。

长安城之中,已经发生了五天五夜的厮杀,死伤了上万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胜算的太子,更是溃不成军,最后不得不向南逃。

汉武帝返回长安后,卫子夫在宫中自杀身亡,刘彻对太子的党羽进行了清洗。

李夫人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满朝文武都在举荐昌邑王为太子,可刘彻却是充耳不闻。

不到一个月,太子就被抓了起来,他的两个儿子也被追兵杀死了。

06

就在太子自尽之后,又有大臣上书,替太子求情,这人抱着必死之心上的折子,没想到,居然被刘彻提拔了。

当着群臣的面,刘彻万分后悔,悔恨自己被小人蒙骗了;此时,太子一党的大臣几乎都被斩杀了,江充也被翻了出来,诛三族。

当然,苏文也没有逃过一劫,他是在断桥上被活活烧死的。

那些诬告太子,威逼太子的人,都是刘彻曾经重用的酷吏,器重的大臣,都被杀死了。

李夫人还在幻想着自己的未来,却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清算的人。

同样的招数,在刘丞相家里也发生了,刘丞相的家里,发现了人偶和帛书,上面写着咒骂皇上,让昌邑王登基称帝的话语。

当时正在征讨匈奴的李广利,听说全家都受到了牵连,想要戴罪立功,率军拼命追赶,结果被俘投降。

李广利全家被诛。

杀了这么多人,刘彻却是一日比一日睡得安稳,如今,总算是可以结束这一切了。

刘彻拒绝了桑弘羊请旨继续屯田征兵。

他撰写了著名的《罪己诏》,刘据谋得一生的“休养生息”,终于在他父亲的授意下得以实现。

解决了巫蛊冤案之后,刘彻修建了“思子宫”和“归来忘思台”,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悔恨。有些人认为刘彻命名为“宫”而不是“庙”,是由于刘据的死,他心里一直是悲伤的。

刘据已亡,那么下一任太子会是谁呢?

刘彻自始至终,都没有废过太子,一直到他处理完巫蛊一事之后。

刘彻对自己的儿子刘据,一直都有着复杂的情感。

晚年刘彻最宠爱的女子刘弗陵,她的儿子当时只有七岁,这个年纪,正好是他母亲最容易控制的时候。

因此,刘彻就先杀了钩弋夫人,然后再立子太子。

临死前,霍光被叫了过来,这位自称愿意为大汉牺牲三族的官员,最终被任命为托孤大臣。

汉武帝终于可以瞑目了,为后世留下了赫赫战功,留下了千古一帝的美名。

他最疼爱的儿子,就这么没了。还有谁能比他更心疼,更在乎呢?

只要这个国家依旧存在,那么太子的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很多年以后,霍光依旧还记得那个夜晚,自己对皇帝陛下说过的那些幼稚的话,这是自己为官多年来最简单的一个决定,却在一次大祸中,救了自己一命。

当时的他与很多大臣们一般,哪怕是面临着即将步入乱世的大汉,却依然抱着一线希望,这一希望就寄托在太子刘据的身上。

霍光在登上权力巅峰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刘据的孙儿刘病已,找回了刘据最后的一丝希望,在见识过皇室的行事风格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103416.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