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父母在汉踏访儿子母校 这所母校把英雄永远留在青春里

2025年7月1日下午3点,武汉地面温度计飙到35℃。49岁的陈中芬却执意要步行穿过海军工程大学校园,她的手指轻轻划过儿子周兴玉上课的教室墙壁,脚步在训练场边反复徘徊——这里每块砖石都刻着儿子26岁的生命印记。

教室里的军礼,让母亲瞬间破防

当陈中芬踮脚透过教室后窗,看见40多名身着洁白军装的学员时,泪水突然模糊了视线。三年前,她的儿子也穿着这样的军装,在南海执行实战训练任务时永远定格。课程结束后,老师哽咽着邀请烈士父母上台:"同学们,这是英雄周兴玉的爸爸妈妈。"

"起立!敬礼!"班长一声令下,40多双年轻的手掌齐刷刷贴向太阳穴。陈中芬望着这些与儿子年龄相仿的面庞,突然想起周兴玉休假时说过的话:"妈,我们队里有个传统,新兵要写决心书。"此刻,讲台上摆放的学籍档案里,那张穿着海军服的证件照,笑容依然鲜活。

宿舍里的床铺,藏着最温柔的告别走进儿子住过的宿舍楼,电子屏正播放着2022年3月18日的送别画面:兴文县乡亲们举着"英雄魂归故里"的横幅,白雪覆盖的山路上,灵车缓缓穿过两排肃立的人群。陈中芬摸着上铺的铁栏杆,从手机里翻出照片——周兴玉曾在这里拍过一张军装照,背景是叠成"豆腐块"的军被。

"他总说想家,可三年只休了两次假。"陈中芬轻轻抚过床板,突然弯腰把脸贴在儿子枕过的位置。当她起身时,监控镜头记录下这个瞬间:这位母亲对着空床说"儿子安息吧",转身却把儿子用过的搪瓷缸紧紧捂在胸口。

政委那句话,让整个走廊红了眼眶"我们都是您的孩子!"当周兴玉所在大队的政委潘麓宇说出这句话时,走廊里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针落。这位带出过"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的海军工程大学教员,特意从南海远航任务中赶回,他带来的微信聊天记录里,周兴玉的教导员杨星至今保留着烈士的对话:"杨教,我们队拉练拿了个集体三等功,等下次休假..."

在学院荣誉室,陈列着周兴玉的飞行头盔和带血迹的作战服。当工作人员递上保存完好的学籍表时,陈中芬突然笑了:"你们看这成绩,飞行理论98分,他从小就聪明。"可当她翻到最后一页的"牺牲记录",又立刻用手背捂住眼睛。

海风中的队旗,带着烈士未竟的航程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傍晚。当陈中芬夫妇准备离开时,一队结束训练的战士列队经过,他们齐刷刷举起右手,用军礼为烈士父母送行。此刻,校园里"晓松队"的队旗正在南海某海域飘扬——这支以1999年衡阳抢险烈士刘晓松命名的队伍,至今保留着为烈士留床位的传统,他们的航迹已覆盖南海、南太平洋等12个海域。

湖北省荣军医院工作人员透露,此次优抚活动特别安排烈士家属参观军校,正是响应退役军人事务部"替烈士看爹娘"的号召。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已有23个省份建立烈士遗属动态档案,像周兴玉这样的烈士家属,可享受医疗、教育、就业等32项专属优待。

夕阳把陈中芬的影子拉得很长,她回头望了眼儿子生活过的校园。那些教室、训练场、宿舍楼,此刻都成了立体的纪念碑——这里不仅活着周兴玉的青春,更活着中国军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当她的手指最后一次划过儿子课桌的划痕,突然明白:英雄从未离开,他只是换了个方式,永远活在21岁的盛夏里。

(本文部分细节综合海军工程大学公开报道及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优抚政策整理,人物经历经家属确认,事件时间线以官方通报为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报道及家属访谈整理,部分场景为合理艺术加工,旨在弘扬烈士精神,人物情感表达经家属认可。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5318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