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北方强敌的终结者,南宋末年风雨飘摇中的传奇将领

南宋“拼命三郎”孟珙:夹缝中求生存,他的“真本事”到底能扛多久?

北宋灭亡的那天,900多万人一夜之间成了异族的“东道主”。靖康二年,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俘,史书上叫“靖康之耻”,但百姓管那叫大灾难。黄河以北成了金国的土地,连老家都没了。你能想象吗?本来好好在自己屋里呆着,睡梦中被人连锅端了,皇帝也跑了。从那时起,中国人心里都埋下一根“怕北方来人”的刺。高宗赵构南逃临安,南宋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中开局。可是,南宋不是个安稳皇帝。北边金国虎视眈眈,后来又冒出个更生猛的蒙古。南宋就像夹着两条恶狗的小白兔,战战兢兢地保着江南最后一块地盘。这样的日子下,谁能逆天改命,谁就是人里的“金刚”。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可有的人家就是生在枪炮里。孟珙,他不是那种金銮殿上纸上谈兵的大人物,他是一身铁甲一路杀出来的将军。孟家的“打仗基因”刻得比家谱还硬核。孟珙的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跟着岳家军出生入死。他老爸孟宗政更是从山沟的游击队熬成了朝廷大员,还一路杠着金军。这样一个从小看着刀枪血火长大的孩子,能不矫健、能不机警?孟珙在他二十出头的年纪,已经完成了无数现代人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主线任务”。可惜,枪林弹雨才刚刚揭开序幕。

22岁那年,孟珙一战成名。那场罗家渡伏击,没人敢下赌注。金军人强马壮,一波操作差点毁了南宋的一线希望。但孟珙脑子转得飞快,料定敌人必走此路,一个埋伏、一个突袭,转眼间就逆转了局势。父亲被困,孟珙硬闯敌阵,高呼“吾父也”,杀红了眼才救出来。试问,当年看“三国”里的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还不过如此。这一层层战功,给了孟珙“进勇副尉”的军衔。枣阳、襄阳的敌人见了这个名字,都得咬牙切齿。南宋的老百姓怎么说?“孟家小子,人狠话不多!”在那个谁为谁流血都算是家常便饭的时代,这种英勇就是百姓的靠山。

国运如同江水,高低起伏。正当南宋勉强顶住金国的时候,更狠的一拨人——蒙古铁骑,来了。金国也绷不住,被蒙军撕得七零八落。金军求救,南宋不是不心疼,但更怕两头叼。孟珙遇上著名悍将武仙,在光化、吕堰两大战场杀得天昏地暗。金军靠着人多一度嚣张,结果被孟珙利用地形,一锅端。吕堰伏击时,孟珙给敌人摆了个“迷魂阵”,一转天敌人非死即逃。可武仙并没马上死透,他的部队死了大半,剩下一腔孤勇。蔡州之战,蒙古和南宋合伙对付金军,孟珙在一线拼命,攻真假阵地,硬生生把金国打崩。金哀宗传位跑路,金国灭了。有人说:“南宋又赢了?”其实他们只是从铁丝网下爬出来,还不知道前方是断头路。

理论上,去掉一个“大号敌人”金国,宋朝应该喘口气。可蒙古比金还狠,他们是草原上的饿狼,不打烊。宋理宗曾想北伐捡回点颜面,结果如同蜻蜓点水,丢了大半家底。襄阳、枣阳等地,前脚打下后脚就丢,蒙军像潮水一样涌来。可这个时候,轮到孟珙“稳住阵脚”。主守江陵的孟珙仿佛中国防火墙,断江面、破敌船、夜袭纵火——那些号称无敌的蒙古兵,吃了大亏。孟珙不光会打,还懂布局。他提出了“藩篱三层”大防线,简单说,就是“多设帐篷、多挡几重门”,横纵交错,不给敌人一口气吃掉的机会。整个江汉、荆襄一带,成了南宋最后的挡箭板。有人说:“那不是现代军事的影子吗?”没错,孟珙绝非只会冲锋的猛将,他是有脑子的将军。

打到这里,宋朝朝廷终于松了口气。孟珙权掌两大战区,名气比肩岳飞。百姓夸他“前有岳飞,后有孟珙”。可惜朝堂那些戴着纱帽的文臣,一天比一天阴晴不定。就是“打仗靠你,权力不能给你”。范用吉请降的事成了导火索,理宗冷眼旁观,孟珙心里明白:朝廷的天只能是文人的天。常年刀头舔血的英雄,最后一纸辞官归隐。1246年,孟珙死在江陵,年仅52岁。后世人叹:一代干将,被时代和朝廷一起抛弃。

这下,南宋似乎又回归平静。朝堂上吹水,文人雅士侃侃而谈。可老百姓心里的疤,怎么也抹不掉。毕竟前脚送走岳飞,后脚埋掉孟珙,听着都让人冷汗直冒。不出十年八年,蒙古骑兵卷土重来,一路平推。南宋的防线是一层层丢的。事实证明,靠写文章打仗,不如靠真刀真枪。

正当去年还在热议“辽宋金元”的史论圈里,突然蹦出一条冷门新闻:有专家说,孟珙其实没发挥出最大的能力,要是给他权力,南宋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可有人反驳:孟家继承了武将的血脉,却败在政治的刀锋。打仗能赢,朝堂却不会“谈判”,最后自己人整死了自己人。荆襄防线的落败,是孟珙的无奈还是时代的必然?网友争得面红耳赤。普通老百姓却说得最直接:“我们不关心你怎么斗,关键是家门口有没有饿狼来咬人!”

历史打脸就是这么干脆。金国刚被消灭,南宋就被送上了手术台。有人说,朝廷别太怕勇将,关键时刻还得靠这些“不要命”的猛人。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蒙古兵攻城略地的时候,朝堂有人还在低声下气寻找“和谈机会”。错失防线,丢掉江山。这种反转像极了那个古老的成语:“养虎为患”。当初联合蒙古灭金,如今自己成了“过河的卒子”,下一步哪里走?

朝局表面上稳定下来,可谁都能看出藏在河对岸的恶浪。突然,西边出现内乱、南疆水患接连不断。蒙古兵抓住机会,攻城略地。荆襄之地,每失守一处,南宋就多一分危机。分歧也越来越大:主战派坚持死守,主和派散播“节省人力”的温柔谎言。可悲的是,人人都能剖析历史,却没人能承受后果。孟珙那批老将一个个消失。南宋像一艘漏水的船,眼睁睁看着蒙古大军踏平大江南北。

要不是亲眼翻完史书,差点觉得孟珙一生都活在别人的噩梦里。他打下的江山,反倒成了官僚之间的切蛋糕。文官口口声声夸“孟大将军勇武超群”,可真要守疆卫国,还是众口一辞“听朝廷安排”。英雄用来当旗子,真到关键时刻,他们宁愿旗子不要也别让旗子把权力抢走。你说孟珙一生算是成功吗?若论打仗无人能敌,若论朝堂却比纸还薄。半路辞官归隐,说难听点,就是被体制“气死”的。

:历史上有不少像岳飞、孟珙这样的“敢拼命”的名将,打仗厉害到让敌人发抖,可最后都栽在自家权力斗争上。这是不是中国历史的一种怪圈?打仗能扛事的人永远进不了军机处、内阁?难道文官治国就一定比武将靠谱?还是说,真把所有权力交给一批猛将,江山才不会丢?历史到底该听谁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你觉得,下一个“孟珙”能走多远?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604199.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