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头号打手卡德罗夫遭内部告状,车臣小动作触怒克里姆林宫
最近,车臣议会提出给三座城市改名的法案,看似是地方行政小事,却在俄罗斯政坛炸了锅。 前俄军上将沙马诺夫直接在杜马会议上拍桌子,指责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搞“去俄化”,触碰了普京最忌讳的底线。 这场地名风波背后,其实是卡德罗夫和克里姆林宫之间一场关于权力与忠诚的暗战。
车臣议会今年9月提交的法案,计划把“谢尔科夫斯卡娅市”改成“捷列克市”,“瑙尔斯卡娅市”改成“涅夫列市”。
表面理由是这些地方升格为城市后原名不规范,但新名字“捷列克”是当地一条河的名字,“涅夫列”在车臣语里意思是“北方”,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强调车臣本土文化。唯独第三个城市“谢尔诺沃茨科耶”改名为“谢尔诺沃茨克”只是语法调整,没人有意见。
沙马诺夫可不是普通议员,他是参加过两次车臣战争的老兵,官至空降兵司令。 他在杜马会议上火力全开:“车臣不仅赶走了说俄语的居民,现在连城市的历史名字都要抹掉! 我问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
他这么激动,是因为这些旧地名和哥萨克村庄的历史绑在一起,改名在他眼里就是抹杀俄罗斯的印记。当时会场一片沉默,其他议员没人接话,气氛尴尬得能拧出水来。
卡德罗夫这边,手法挺狡猾。 他选的新名字看起来中性,比如“捷列克”就是地理标志,没直接用车臣民族英雄或宗教符号,所以法案能悄悄通过国家杜马的一读。
但沙马诺夫这类老兵出身的人,对“去俄化”苗头特别敏感,乌克兰当初就是从改地名、拆雕像开始,一步步走向彻底脱俄的。
普京最恨的就是“去俄化”。 他过去几年反复批评乌克兰取消俄语官方地位、拆除苏联纪念碑的行为,甚至把这当成攻打乌克兰的理由之一。 现在车臣搞类似动作,等于在普京的底线上蹦迪。
但卡德罗夫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自称“普京的步兵”,却一直在车臣搞“卡氏家族统治”。 他把80多个亲戚塞进政府、军队和警察系统,还急着把17岁的儿子亚当推上高位,明显是想搞世袭。
车臣和莫斯科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普京2000年靠第二次车臣战争拿下车臣后,实行“车臣化”策略:给钱给权,允许高度自治,换你表面忠诚。
这20年来,卡德罗夫家族确实稳住了车臣,但代价是莫斯科越来越依赖他们。 现在车臣武装有4.5万人,俄乌战场上还得靠他们打巷战,普京不敢轻易翻脸。
卡德罗夫最近小动作特别多,是因为他身体亮红灯了。 今年七月他在土耳其溺水,抢救了47分钟才捡回命,有人怀疑是暗杀。
他五月还突然宣布车臣是“主权国家”,甚至下令从马里乌波尔撤兵两千人,结果被俄军第58集团军在边境拦下缴械,差点闹出兵变。 这些事都说明,卡德罗夫在试探莫斯科的容忍度。
莫斯科现在左右为难。要是强行否决改名法案,车臣人可能觉得自治权被侵犯,激化矛盾;要是放任不管,其他共和国比如达吉斯坦、鞑靼斯坦可能跟着学,掀起一波“改名潮”。
之前鞑靼斯坦想用拉丁字母代替西里尔字母写鞑靼语,就被联邦法院直接叫停,但那是局势稳定时,现在俄乌战事吃紧,普京不敢再来硬的。
卡德罗夫还留了后路。联邦安全局报告显示,他频繁飞阿联酋,在迪拜买房产、宴请拳王泰森,甚至和沙特谈私人卫队驻扎权,疑似在海外布局流亡计划。 这些动作让莫斯科精英层极度不满,觉得国家打仗时,地方诸侯却在准备“国中之国”。
眼下普京只能冷处理。 官方沉默,但允许媒体放风敲打卡德罗夫,比如曝光他资产转移。 沙马诺夫的公开告发,其实就是替军方和保守派发声,提醒普京:卡德罗夫已经走得太远。
这场地名之争,说到底是车臣在文化和权力上的步步为营,而莫斯科的每一次让步,都可能变成未来分裂的导火索。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62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