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3年半,西方才发现,更多国家把黄金存入中国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地下金库曾经存放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官方黄金,但如今这个格局正在被打破? 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半,西方突然发现,越来越多国家正在把黄金从纽约、伦敦的金库搬向中国。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一场关于金融信任的无声革命。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及其盟友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的外汇和黄金储备,相当于俄央行总资产的一半。
这一举动被俄罗斯指责为“对国家和私人财产的侵犯”,但更深远的影响是,它向全球国家传递了一个信号:西方金融体系并非绝对安全。
德国早在2013年就开始从美国运回黄金,2023年后加速行动;法国紧随其后,将部分黄金从伦敦调回巴黎。 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行动更为果断,老挝在2024年将3吨黄金运至上海黄金交易所托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产油国和亚非拉资源型国家,也纷纷与中国接洽黄金托管事宜。
在俄乌冲突中,中国保持中立立场,明确反对将金融工具政治化。 这种“不设限”的托管原则,对担心因地缘政治分歧而资产被冻结的国家极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西方冻结俄罗斯资产的行为,让许多国家意识到“把黄金放在别人地盘上”的风险不可控。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消费国,更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构建了完整的交易体系。 2014年,交易所推出国际板;2025年,其在香港设立首个境外黄金交割库,并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定价合约。 这些基础设施让实物黄金的托管、清算和交易更为透明可靠。
中国强调黄金托管的“实物保障”,黄金不是账面上的数字,而是可查验的实体金条。 对于习惯在伦敦市场进行纸黄金交易的国家来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更让人安心。 此外,香港的法律体系与西方接轨,进一步削弱了各国对资产安全性的顾虑。
全球央行的购金行为已发生结构性转变。 2022年至2024年,全球央行年均购金量突破1000吨,远超2010年至2021年年均550吨的水平。 其中,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购金主力:波兰、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国央行持续增持,而中国央行自身也已连续十个月增加黄金储备。
金价的飙升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国际金价从2022年的每盎司约1800美元,涨至2025年的3700美元以上,创下历史新高。 高盛预测,若美国国债持有量中有1%转向黄金,金价可能突破5000美元。
伦敦的金库中存放着超过5000吨全球黄金,价值近6000亿美元;纽约则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遗产,长期扮演全球黄金枢纽角色。 但如今,这些传统中心面临挑战:一方面,西方国家自身对黄金的信任度下降,2025年1月,从英国流向美国的黄金价值达1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被解读为“美元资产吸引力下滑”的信号;另一方面,中国通过黄金托管计划,正试图构建一个“去政治化”的金融新生态。
黄金的流向本质是国际信任的流向。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0年的70%降至58%,而新兴市场央行的黄金持有量较2010年翻倍。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当主权货币的流通受地缘政治约束时,黄金作为“非负债性资产”的信用价值被重新放大。
有分析认为,中国推动黄金托管的深层目标,是与金砖国家共同探索基于黄金的跨境清算体系,甚至发行与黄金挂钩的数字货币。 尽管这一愿景尚远,但当前黄金的东移已足以说明:全球金融版图的重塑,不再由单极霸权定义,而是由谁更能提供稳定与信任决定。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8511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