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终于下决心,准备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英媒:德国完全变样
默茨终于下决心,准备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英媒:德国完全变样
11月上旬,一条消息让不少圈内人都愣了下神。德国内部突然冒出个新动作——总理默茨亲自站台,说要给中国来的钢材加码,加关税,这跟之前那套“自由贸易至上”直接反着来。英国的《金融时报》话说得挺直白,“德国这回是真的变脸了”。
其实这种变化不是一天两天累出来的。过去一年里,整个欧洲大陆气氛有点紧张,本地产业工厂压力山大,那种“谁都能进”的市场环境已经不见了,现在开始防守为主,有点像球场上的球队被打怕之后收缩阵型,不敢再放开手脚拼命攻了。
看数据就知道问题多严重——光是2024年,一年时间欧盟那些做钢铁的大企业裁掉员工超过 1.8万人。其中老牌的龙头,比如 蒂森克虏伯在鲁尔工业区直接砍产能,不少高炉停摆,这画面想起来比冬季联赛还冷清。
美国那边早就动起手来了,对华商品各种加征关税,把原本流向美洲市场的大量便宜货赶到欧洲来抢饭碗,尤其是低价钢材,让德国这些传统制造业遭遇正面冲击,再碰上能源价格涨不停、环保转型压力巨大,一环扣一环把行业逼到了墙角。
这个时候默茨跳出来表态,也算顺势而为,他支持欧盟提高进口关税,还提出没达到同等碳排标准的外国商品也要交钱。 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以往觉得正确的方法现在行不通”,连他自己采访时都坦言时代彻底换了风格。
其实细品下来,这种保护主义思路,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被外部和内部夹击逼出来的新选项。 美国对华持续施压,中美之间战略竞争不断溢出火花,搞得全球供应链东摇西晃;长期靠出口吃饭的德国,被这一波搅局弄得有些失措。 圈里聊起数据,大约 75%在华德企预期会受美国制裁影响,还有57%的企业担心中国反制措施会伤到自身利益。
别忘了经济层面的麻烦更难缠——三年没怎么增长,今年第三季度GDP还是零增幅,就像足球队连续几场平局踢完士气全无,本国数字化又慢半拍、基础设施拖后腿,现在单纯指望开放市场已撑不起竞争力。
于是,在所谓“泛安全化”氛围蔓延之下,有人把困境归结于中德贸易失衡,于是一系列政策调整应运而生。 不过这样硬刚并非没有代价,提高对华钢材关税短期或许能让本土炼钢厂喘口气,但汽车、机械这些下游产业成本肯定蹭蹭上涨,到头来苦的是自己的支柱产业。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话很现实,他们已经公开警示过,多余限制只会让供应链更难办事儿。有意思的是政界和商界分歧越来越明显,一个劲往保护主义靠拢,一个则希望别太激进,否则商业风险太大。“地缘政治化”听起来挺高级,其实就是担心生意越做越难做罢了。
前段时间还有新闻曝出,因为稀土出口管制争议闹得厉害,导致外交官临时取消访华行程,两边关系一下子显现出了脆弱感,比职业联赛里的关键球员突然拉伤还令人揪心。
这一次默茨政府改弦易辙,从以前强调合作互利转成利益优先,看似强硬但更多还是权衡妥协结果。本地需求顶着呢,又不能真的脱钩,要真断开和中国经贸网络可没人愿意负责后果,只能一步步摸索找平衡点。这过程多少带点矛盾味道,说激烈吧,还留着谈判空间,说温和吧,下手确实够狠辣。
如果只看表象,会误以为这是单方面升级,可实际情况复杂很多。一边希望稳住自己工厂、一边离不开外部资源,各方博弈轮番登场,好戏才刚拉开序幕。而且每次政策微调,都牵动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欧洲市场走向,很容易出现蝴蝶效应式连锁反应,不是谁一家独大的游戏规则那么简单。
短线来看,加征关税可能护住部分生产岗位,但长远影响根本不好预测。不少业内人士甚至怀疑,如果继续加强壁垒,下游制造业承压能力未必足够,到最后恐怕只能选择另寻突破口或者重新开放某些领域作为缓冲。“务实合作”和“利益均衡”之间纠结拉扯,是当下最真实写照,没有哪个答案可以轻松落地,更不会有什么绝对赢家出现,全凭各方耐力与智慧较量到底。从这一刻起,无论是哪家企业或哪位从业者,都必须适应新的玩法,与其坐等好消息,不如主动寻找机会突围,每一步都是挑战,也是选择题,没有捷径可走,仅此而已。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8627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