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迎利好,新政发布提速消纳,中国新能源加速发展

光伏行业发展或迎重磅利好,中国首个新能源消纳系统性新政发布,这句话简单直接,却又把很多人憋在胸口的话都挑了出来,让人既高兴又有点忐忑,后面发生了啥值得瞧一瞧。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把一份名为《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印出来,文件要点是把新能源消纳从边缘问题抬到系统治理的位置上,让风光电在大规模开发时别把电网给搅晕了;

文件里定了两个时间靶子,一个是到2030年,要建起协同高效的多层次消纳调控体系,让新增用电主要由新增新能源来满足,同时跑得动跨省跨区交易,年新增2亿千瓦以上的新能源能合理消纳;另一个是到2035年,要把可适配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要能在新能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

这份指导意见不光喊口号,它把新能源开发和消纳划成了五类,像分家一样把“沙戈荒”基地的外送和就地消纳统筹起来,也把水风光基地一体化、海上风电、省内集中开发和分布式新能源各有侧重点地提出来;

文件还把新业态放进政策里头,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和增量配电网等四类就近消纳模式发展,目的就是让电不光能发得多,还能用得上,用到附近的工厂、企业和小区去;

在技术和市场方面,文件要求增强新型电力系统的适配能力,完善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强化技术创新支撑,并把新能源消纳管理细化起来,像是要把散乱的问题集中成条理;

说实话,光伏行业这几年真是撑着跑,产品价格一路下滑,企业利润被压得扁扁的,很多厂家的呼吸都不太顺畅,规模是有了,可消纳掣肘成了心头大石;

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近22亿千瓦,约占全电力装机的59.1%,其中光伏装机11.27亿千瓦,数字摆在那儿,市场规模确实不小,但大体积的水往哪里泼才不浪费,这是关键;

行业内部的人都说,问题不是没电厂,也不是没人投资,而是在发出去的电能不能被合理吸收和利用,这直接决定了投资回报,投资回报没谱,谁还敢大手笔投下去;

在过去,新能源消纳主要靠电网这一根管道,发电方只负责把电送进去,可现在风光占比攀得高了,单靠电网一个人扛不住了,文件强调要构建“多种消纳方式并存”的模式,就是要分路、分场景地把电消化掉;

政策的时间线里还有前几个月的铺垫,5月30日发布的绿电直连通知、7月1日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通知以及9月12日完善价格机制的通知,这些动作其实都是为11月10日的系统性指导意见打底,让节奏不至于太突兀;

学界和企业都有人说话,厦门大学的能源政策专家提醒,风电和光伏规模庞大已经对电网稳定产生影响,136号文推动新能源市场化后,这种冲击可能还会加剧,所以必须在继续扩张的同时解决消纳问题;

企业方面,像隆基、金辰、中来、亿晶这些名字都出来给意见背书,大家普遍觉得文件把注意力从单纯拼装机转向拼消纳能力,这对缓解行业内卷、稳定市场信心有直接作用;

文件细分开发与消纳五类的做法,也让分布式光伏、就地消纳和基地外送之间的矛盾有了政策的裁判员,尤其是分布式市场被明示要扩展,为想做就近供电的企业和玩家打开了口子;

此外,国家要推动跨省跨区新能源交易顺畅,这意味着将来多出一道让电流跨区域流动的经济通道,特高压、数字化调度、新型电力系统这些名词会更常出现在项目规划里;

政策里还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换句话说,行政文件要钱也要办法,要把电网、储能、调频等技术抓紧跟上,然后把管理规则写清楚,别让后来者无所适从;

对于光伏制造企业和开发商来说,这份意见像是一剂信心针,解决了消纳的路径问题,投资回报的可预期性提高了,订单和项目推进的动力也会随之好转;

但现实总有摩擦,电能到底能不能在现实里被快速消纳,关键还得看地方执行、输配电能力和市场化配套,政策只是把方向点亮了,接下来是各环节真刀真枪地干活;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901738.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