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清末知县,民国大总理,新中国为何仍是周总理座上宾?

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从清王朝的落幕,到北洋政府的更迭,再到新中国的建立,仿佛是一段被无数断层切割的岁月。人们总觉得,这其间必然是代际更迭,旧人隐退,新人登场。然而,历史的真实往往出人意料,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其独特的存在,挑战着这种惯性认知,他们如同不倒翁一般,跨越了政权与时代的边界,始终屹立潮头。

在这些超脱时代变迁的“常青树”中,有一位人物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他的名字是朱启钤。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但若深入民国时期的历史或小说,便会发现其踪迹。他的人生轨迹,恰是那段风云激荡岁月的一个缩影。

他出生于1872年,比许多后来登上历史舞台的领导者年长许多,堪称一位真正的“活化石”。朱启钤的早年仕途,得益于一份不寻常的机缘。他的姨父,正是清末重臣瞿鸿禨。

瞿鸿禨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尤其是在历史剧中,他曾以独有的形象出现,被视为清王朝中,唯一能对袁世凯形成“致命打击”的人物。有了这层亲戚关系,朱启钤的起步自然顺利不少。

姨父的提携与自我磨砺

1891年,当瞿鸿禨出任四川学政之际,朱启钤便得到了这位长辈的提拔,开始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先后承担了许多事务性的小差事。随后,他甚至被瞿鸿禨援例捐得了一个江苏知县的职位,正式开始了在地方行政上的实践与锻炼。

可以说,朱启钤在任上的表现不俗,展示出了相当的能力。巧合的是,1900年,他的靠山瞿鸿禨更上一层楼,身兼军机大臣与政务处大臣,成为了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朱启钤再次受到重用,被安排到京师译学馆担任监督一职,可见其才干已初步获得认可。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朱启钤的表现愈发出色,迅速从一个早期带着“裙带关系”标签的小职员,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实干型人才。然而,到了1906年,他的靠山瞿鸿禨却因袁世凯的弹劾而失势。

这次变故并未击垮朱启钤。他凭借自己扎实的实干能力,以及当时稀缺的“洋墨水”背景,反而得到了正图改革的清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当时的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对朱启钤尤其欣赏,并着力加以提拔。

他曾被任命为北京外城巡警厅厅丞,这个职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京城的警察局局长。虽然听起来并非高官,但请注意,这可是天子脚下,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实权岗位。

这还只是开始。随后,朱启钤又被提拔为东三省蒙务局督办,并且有机会先后到俄国、日本等地,深入考察当地的农垦事业发展。这些职位都极具针对性,不仅很好地锻炼了朱启钤的行政能力,更极大地开阔了他的国际视野。

可以说,这些历练将他塑造成了未来中国建设迫切需要的实干型人才。果然,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土崩瓦解,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组建了内阁。在新内阁中,袁世凯为了笼络人心,假意任用了一大批新式人才。

朱启钤以其出色的实干能力,在1912年被提拔为交通总长。后来,因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他还一度兼任代理国务总理一职。至此,朱启钤在北洋时期实现了惊人的“逆袭”。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苏知县,他一跃成为京城的警察局长,最终登顶北洋政府的名义最高职务——代理总理。虽然彼时的北洋总理职务更多是象征性的“花架子”,但好歹也达到了名义上的最高点,朱启钤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然而,他的总理职务并未持续太久,很快便转任内务总长。不幸的是,随后又卷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波,因此遭到了通缉。幸运的是,当冯国璋就任总统后,针对他的通缉令得以取消。

随后,他又得到新上任的徐世昌大总统的再度重用,并开始担任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当时的他,风光无限,备受全国人民的期待。回望朱启钤的前半生,他无疑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一位名副其实的顶尖人才。

他发迹于封建王朝,却在民国时期达到仕途巅峰,历经数次政治变故而不倒,堪称官场中的“常青树”。

政坛退隐,实业兴邦

不过,这仅仅是他人生前半段的故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又受徐世昌委托,于1920年远赴欧美和日本,深入探寻西方文明的要素。或许是沉浸于异域文明的魅力,或许是对国内动荡政局的深深失望,自那次考察归来后,朱启钤便毅然决然地退出了政界。

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业开发和文化活动之中。例如,他曾担任中兴煤矿公司和上海中兴轮船公司的董事长,展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在技术设备的使用上,他具有前瞻性,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更新的,技术也是需要发展和改造的,这样在生产上才能大大提高。”

得益于这种理念,到了1936年,朱启钤旗下的产业年产煤量已达到上百万吨。他的业务领域持续扩展,从煤炭起步,进而涉足钢铁、电力等多个重要行业。这些成就使他在实业界声名鹊起,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

不仅如此,朱启钤还组织并担任了北戴河海滨公益会的会长,积极推动公益事业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29年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古建筑领域。他身体力行,在北京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学术机构,意义非凡。这个组织后来培养出了一大批顶尖的古建筑专家,抢救并介绍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保存了无数珍贵史料,对新中国未来的建筑研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多方势力曾邀请朱启钤出山合作,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所动。他将精力放在了保存国家珍贵资料和历史文献上,展现了民族气节。

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

除了他在实业和文化领域的非凡成就,朱启钤还与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厚联系——那便是周恩来总理。时间来到1949年,国共两党代表齐聚一堂,举行历史性的和谈。

当时,章士钊先生作为国民党的代表之一参加了谈判。周恩来总理见到章士钊后,当即便关切地询问:“朱(启钤)先生在哪里?他现在情形怎么样了?有没有去台湾?”

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周恩来总理对朱启钤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心。在得知朱启钤的近况后,周总理又请章士钊先生代笔,先后给朱启钤写了两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国共产党对这位老先生的敬重与慰问。

朱启钤也立即对周总理的盛情相邀做出了积极回应,他果断地选择了留在大陆,前往北京。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启钤继续投身于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作为中兴轮船公司的董事长,他展现出非凡的魄力。

他不惜代价,将那些已经转移至香港的18艘轮船悉数召回大陆,为新中国的航运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支持。更令人感动的是,朱启钤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岐阳王世家文物,共计56件,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他还收藏了上百种关于国家建设,特别是水利方面的文献资料,也在解放后悉数捐赠,为后辈学者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条件。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也经常亲自前往朱启钤家中拜访,这种礼贤下士的姿态令人动容。

周总理不仅邀请他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还安排他担任北京市和全国政协委员,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继续为新中国发挥余热。朱启钤对周总理的帮助与关怀也心怀感激,他时常给周总理写信,提出自己对国家建设的真知灼见。

例如,在扩建天安门广场的重大工程中,周总理特意征求了朱启钤的看法。朱启钤毫无保留地“不吝赐教”,写了多封信给周总理,详细解释了扩建天安门广场需要注意的各项事项,包括风水、布局、文化象征等。

除了工作上的交流,周总理也经常亲自前往朱启钤家中进行私人拜访。当时朱启钤年事已高,耳目不甚灵便,有时会因此闹出一些小小的笑话。有一次,朱启钤非常热情地准备给周总理上茶。

但出于安保规定,工作人员事先已经告知朱启钤的家人,请他们不要准备茶水。朱启钤老爷子对此并不知情,差点因此发了脾气。然而,周总理丝毫没有介意,他直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并且还品尝了点心。

根据当时的记录,朱启钤的家人对此诚惶诚恐,但又万分感激周总理的体贴入微。当然,朱启钤的耳朵确实不太好使,所以和周总理聊天时,经常会不自觉地打断周总理的讲话。

家人反复劝告他注意,但朱启钤依然随性而为。周总理对此也毫不在意,总是谦逊地听他把话说完,然后才耐心地为其详细解释。周总理对待长者和普通百姓,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亲近,毫无架子。

结语

朱启钤即使到了新中国时期,依旧是周总理的座上宾,被视为新中国建设的功臣之一,继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荣耀。他一生的成就斐然,这些都得益于他饱读诗书的积累和过人的才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朱启钤总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并证明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他便能做到最好。直到1964年,朱启钤去世,他那段横跨清、民国、新中国的传奇一生才就此画上句号。朱启钤老先生的故事,因周总理的重视而被更多人知晓,他的坚持,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284625.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