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姆达尼当选后,《纽约邮报》封面展示镰刀锤子图案,强调确保特朗普“马姆达尼是共产主义者”的言论深入人心,社会话题再起波澜
这事儿,你看懂了没?
我昨天看到《纽约邮报》那个封面,差点没把手机扔出去。就那么一张图,一个镰刀锤子,配上“确保特朗普的‘马姆达尼是共产主义者’的言论能够深入人心”。我当时就想,这帮美国人,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啊?就这么急着把人往一个框里套?
我赶紧去查了一下,马姆达尼这个人,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他提倡的很多东西,比如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甚至一些改革措施,确实触及到了传统资本主义的痛点。这不奇怪,哪儿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有人想办法解决。所以,他的一些支持者,甚至一些政策理念,在一些人看来,可能跟我们理解的“社会主义”有点沾边。
但问题是,这就能直接划等号,贴上“共产主义者”的标签了吗?这事儿,我得掰扯掰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俩概念,虽然有联系,但差别不小。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通常还保留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更注重的是社会福利和公平分配。而共产主义,理论上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无阶级社会,国家消亡。这可不是一回事儿,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美国国内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早就复杂得很。当年罗斯福的新政,不也搞了不少干预,加强社会保障吗?那会儿也被人骂“ socialista ”。现在这词儿,早就被政治化,成了打压对手的工具。只要你的政策,稍微有点儿出手,有点儿照顾底层,就能被扣上这帽子。特朗普这么说,无非是想抓住这个点,攻击对手,激起一部分选民的恐惧感。他自己真懂共产主义是啥吗?我打个问号。
《纽约邮报》这么干,无非是抓住了特朗普的这个点,想把它放大,让更多人相信。他们可能觉得,这招管用,能影响选情。你看,数据也支持这个观点。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的一项调查,美国近一半的成年人对“社会主义”有负面看法。这种负面情绪,确实是可以被利用的。而且,根据一些政治分析文章,比如《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特朗普团队在竞选时,经常会使用这种“标签化”的策略,把对手描绘成极端分子,来争取中间选民和保守派的支持。
但这就像你家邻居,看你家种了点儿西红柿,就非说你是开农场的,这不搞笑吗?你就是想吃口新鲜的,怎么就成资本家了?马姆达尼他想做什么,他背后的社会力量想做什么,这事儿背后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你不能因为他想解决一些问题,就直接给他按个“共产主义者”的帽子。这根本就是懒政,是政治操作。
在很多地方,老百姓就是希望日子好过点,孩子能上学,生病能看医生,工资能涨点。这想法,有什么错吗?非要把它跟几十年前的意识形态斗争搅和在一起?这就像,你饿了想吃饭,有人非说你是要搞“粮食革命”。这是什么逻辑?
我查了下,马姆达尼在一些经济政策上,确实提出了一些主导的计划,比如加强国有企业在关键产业的地位,控制大宗商品价格等。根据《金融时报》对相关政策的分析,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外部依赖,促进本国产业发展,并缓解贫富差距。这在全球很多国家,尤其是在一些后发经济体,都是常见的做法。但这些就叫“共产主义”了?如果这都算,那历史上很多国家搞工业化,搞国家干预,不都得算“共产主义”了?
你看看,他们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混为一谈,目的就是制造恐慌。就像你听到“病毒”两个字,就觉得要命一样。他们利用的就是这种模糊性和恐惧感。他们不怕你真的去了解马姆达尼的主张,他们怕的是你了解之后,发现他说的,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甚至还有点道理。
这就像,你跟一个不懂音乐的人说“爵士乐”,他可能脑子里想到的就是“噪音”。因为他没听过,也没了解过,就直接被贴上了“不好”的标签。特朗普和《纽约邮报》玩的,就是这套。他们想让你直接觉得“共产主义”=“坏”,然后把马姆达尼直接跟这个坏东西绑一块。
所以,我看着那个封面,我就在想,这事儿,到底是他们真信,还是在故意误导?他们是真想让大家看清楚马姆达尼这个人,还是只想利用一个标签,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这背后,是不是又一次,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粗暴地政治化了?
这事儿,真不是那么简单。你觉得,这种“标签战”,到底能让多少人真正看清事情的本质?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8666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