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旗手变“老登”?券商股到底怎么了?
券商这个行当,咱们得先来做个“祛魅”。
很多人一听,感觉是金融精英,西装革履,出入都是顶级的写字楼,谈笑间几个亿的资金就划过去了。
这个印象不能说错,但它只描绘了人设,没触及本质。
券商的商业模式,从根儿上看,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稳定的生意之一,约等于开赌场或者在交通要道上收过路费。
你琢磨一下,券商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经纪、自营、投行、资管。
说白了,就是四件事:提供场地和工具让你赌(经纪业务),自己也下场跟着赌(自营业务),帮想上桌赌的大户办会员卡(投行业务),以及替那些有钱但懒得自己赌的富豪代赌(资管业务)。
你看,无论怎么包装,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得有人来赌,而且得赌得热闹,赌得频繁。
所以说,券商业绩的好坏,跟他们内部有多少个分析师博士、用了多牛的量化模型,关系有,但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关系变量,是市场的情绪,是乌泱泱的人群是揣着钱冲进来,还是哭着喊着跑出去。
本质上,这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这个“天”,就是A股的“情绪”。
市场亢奋,成交量放大,新开户数激增,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就“飞天了”,躺着数钱;市场低迷,门可罗雀,那券商的写字楼再豪华,也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这就像开一个巨大的网吧,网费(佣金)是基本盘。
网吧生意好不好,不取决于你电脑配置有多高,而取决于隔壁大学是不是放假了,或者有没有一款现象级的游戏发布了。
券商的“现象级游戏”,就是牛市。
牛市一来,甭管是真懂的还是假懂的,都跑来开户交易,换手率高得吓人,券商的“网费”收到手软。
至于两融业务,那就更好理解了,等于网吧老板借钱给你,让你多玩一会儿,顺便收点利息。
前提还是那个:你得想玩。
所以你看券商的财报,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们的利润波动,几乎就是A股指数的影子。
指数涨,他们赚得盆满钵满;指数跌,他们也跟着哭。
这种强周期性,注定了它不是一个能靠“内功”穿越牛熊的行业。
它更像是一个“情绪放大器”,市场的喜怒哀乐,在它的财报上会以更高倍数的形式体现出来。
历史上这种“卖水人”的生意,总是在各种泡沫中被反复验证。
比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当一朵郁金香的球茎能换一座豪宅的时候,谁是稳赚不赔的?
不是那些追涨杀跌的投机客,而是那些为交易提供公证服务的公证人,以及交易者们聚集的酒馆老板。
每一次交易,公证人都要收一笔手续费,不管这朵郁金香是涨是跌。
酒馆老板更是开心,交易者们无论是赚钱了庆祝,还是亏钱了买醉,都得在他的酒馆里消费。
券商,就是今天这个金融市场里的“公证人”和“酒馆老板”。
从这个角度看,券商板块的整体性上涨,有时候并不是一个经济全面向好的信号,它可能只是一个“市场流动性过热”或者说“资产荒”的信号。
意思是,实体经济里找不到太多好的投资机会,大量的钱无处可去,只能涌入资本市场里“空转”,互相买卖筹码。
这种情况下,作为“交易所”的券商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他们的繁荣,恰恰可能是实体经济“失血”的一种表现。
这是个很讽刺的逻辑,但又非常现实。
那么,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不是研究能力,也不是交易策略,而是牌照。
这玩意儿是稀缺资源,是国家发的“赌场经营许可证”。
这个护城河足够深,不是谁有钱有技术就能进来的。
所以,这个行业内的公司,本质上活得都还不错,区别只在于牛市的时候谁赚得多一点,熊市的时候谁亏得少一点。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这个行业,心态就不一样了。
你不能指望它像科技公司那样,靠一个颠覆性创新,突然就改变世界,然后市值一飞冲天。
它的想象空间,基本上被整个市场的总盘子给框死了。
它的爆发,依赖于集体性的非理性繁荣,依赖于人性的贪婪。
所以投资这个板块,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在投资一家公司的价值,而是在赌一个“人性周期”。
你赌的是,过一段时间,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们,又会兴高采烈地冲进市场,开始新一轮的狂欢。
说到底,券商股就是一个“渣男”,牛市的时候甜言蜜语,让你觉得未来可期;熊市的时候冷酷无情,跌起来比谁都狠。
你跟他谈感情、谈信仰、谈长期价值,基本上属于自作多情。
最合适的态度,就是把他当成一个纯粹的周期性指标,一个观察市场水温的温度计。
水热了,他会发烧;水冷了,他会结冰。
如此而已。
当然了,我们这些小散户,看懂了这些又能怎么样呢?
还不是一样在市场的热浪里被裹挟着前进,毕竟,在赌场里保持绝对的清醒,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9056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