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李俊永:流量围城中,守着6元鸡排的清醒者

景德镇珠山大道的油烟里,藏着今年最耐人寻味的流量寓言。48岁的鸡排摊主李俊永,炸了十年鸡排都默默无闻,9月底一段“这种场面我还在控制”的出摊视频,却让他成了全网追捧的“鸡排哥”。穿细高跟的名企代表带着百万合作方案找上门,本地瓷器老板拍着胸脯许以百万年薪请他带货,可这个袖口沾着油星的摊主只轻轻摆手:“我只赚本分里的钱。”

如今的鸡排摊前,早已不是学生围拢的小集市。下午一点的太阳底下,摊贩骑十几公里三轮车来抢相邻摊位,顾客排着百米长队,有人刚下高铁就拖着行李箱赶来,30摄氏度高温里等7小时都心甘情愿。黑色幕布上“炸不到位,我无法原谅”的字幅,比旁边七十多年历史的陶瓷博物馆还吸睛。全国各地的主播架着手机挤成墙,有人举着应援牌,有人跳着夸张舞蹈,把这方油烟地变成了流量的“朝圣中心”。

流量的潮水涌来,连空气都飘着浮躁的味道。仿冒者连夜赶制“鸡排哥”同款T恤,“鸡排嫂”“鸡排爷爷”扎堆冒头,吓得李俊永赶紧澄清“我只有一个老婆”;卖手抓饼的大姐借来直播架,对着两个观众喊“鸡排哥在我隔壁”;洗家电的谢师傅扛来百个塑料凳,从卖水改成“秩序大使”,只为蹭上流量的光。更荒诞的是,6元一份的鸡排被炒到150元,有人举着“支持零彩礼”的标语逼他签名,想把他的热度变成自己的筹码。

在这场狂欢里,李俊永像个定海神针。穿惯了油黄短袖的他,被拉去拍宣传照时,西装松垮地挂在肩上,配着洗灰的长裤和运动鞋,浑身透着不自在。他记着19岁当钳工、和妻子挤四十平宿舍的日子,更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重量。学生来买鸡排,他主动便宜一块钱;孩子忘带饭费,他塞去二十元让买午饭,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善良,比流量更戳人心。面对百万邀约,他想得明白:“流量是别人给的,今天能涌来,明天就能退走,只有炸好每块鸡排才是自己的。”

那些追着流量跑的人,早已给出了另一面答案。全职主播王小江追着网红跑了大半个中国,搭帐篷睡广场,从山东菏泽追到江西景德镇,一年多搭进去两万积蓄,收入时好时坏;“凳子哥”谢师傅为还七十多万房贷,扛着塑料凳来蹭热度,直播一个多月只赚了297元,却仍执着地举着手机喊“点点关注”;跟风开鸡排摊的人,没几天就因口味不行、客流稀少关门大吉。国庆时十万在线的直播间,如今观众只剩八千,只有李俊永的鸡排锅还在滋滋作响,油花翻涌间全是踏实。

有人说他“傻”,放着轻松钱不赚,可他比谁都清醒。他晒出油品检测报告回应质疑,帮寻亲家长扩散信息,给排队久的顾客免单,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回铁锅和鸡排上。他从不觉得自己是“网红”,只是个炸鸡排的摊主:“以前学生围着我,是因为鸡排好吃;现在大家来,我更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这份通透,在人人想赚快钱的当下格外珍贵。

流量终会退潮,热闹也会散场,就像曾经追捧临沂拉面哥、菏泽郭有才的人潮总会散去。但李俊永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立得住的,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热度,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本分。那些靠蹭来的流量撑不起人生,唯有脚踏实地的坚守才能走得长远。你觉得“鸡排哥”的选择值得吗?如果换成你,面对百万诱惑能守住初心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909584.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