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毅进东北,罗荣桓先拨2个支队,许世友再给部队,陈云又给个连
打完电话,万毅和王振乾立马动身,一刻不停赶往山东军区。到了军区那儿,罗荣桓立刻就见了他们,把中央的电报给他们瞧了瞧,接着就聊了起来。
罗荣桓讲道:“你们这次去东北,会碰到好多难关,最重要的是得打仗。得跟干部战士说明白,到了东北,别老想着大城市的好,可不是去享清福的。第一要务是在那儿站稳脚跟,深深扎根,心里得有数,得准备好吃苦斗争。”
罗荣桓想了一会儿,接着说道:“你们滨海支队原来是从东北军过来的,对东北的风俗习惯都挺了解,去东北站稳脚跟应该不难。不过,现在你们队伍里大多数都是山东人了,东北籍的战士估计就剩下一百多号人了吧?”万毅和王振乾听了,都默默点了点头。
“你们可以把那些在东北军一一一师干过活的干部都领回东北,让他们在那继续发光发热。”罗荣桓接着提议道。
罗荣桓反复强调:“到了东北,咱们得靠老百姓,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部队里得好好教育,让大家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继续传承咱人民子弟兵的好传统。东北的老百姓还没见过八路军呢,他们心目中的八路军啥样,全靠你们来展现。这事儿可不小,关系到咱在东北能不能站稳脚跟,你们可得把队伍领好了。”
说到万毅部要去东北这事儿,罗荣桓可真是想得细致。他跟万毅说,已经吩咐供给部备好了几十两金子,让他们随身带着,以防万一有啥急用。
万毅回想起那段时光,说道:“罗荣桓元帅即使身体不适,还是像操办女儿婚事那般用心。他替我们考虑得面面俱到,对每个可能碰到的问题,都耐心地反复交代,苦口婆心地提醒我们。”
跟罗荣桓道别之后,万毅和王振乾就动手准备前往东北的事情了。那时候,中央只是让万毅的部队准备好,等命令出发。另一边,滨海支队在胶县城那边正跟敌人激战,所以没法马上行动。
8月18号,毛主席给罗荣桓和黎玉发了电报,说万毅支队要马上调到东北去,他们得从河北走到热河边境等着命令。这个支队现在有2500人,不过去掉那些身体不行的和逃兵后,能有1500人顺利到达就不错了。东北那边能调动的干部,也都尽量调到万毅支队这边来。万毅支队那边要和军委保持好联系。
这时候的计划仅仅涉及滨海支队。到了8月20号,毛主席给山东分局他们发电报说:“红军已经进了东北,国民党也想抢东北。咱们这边,李运昌带着三个大团已经进了辽宁,冀东和冀察也各有一支队伍深入到热河。中央决定再从山东调两个团过去,其中包括万毅支队,还有冀鲁豫的一个团,冀中的一个团,总共四个团,都让万毅带着去东北。山东的那两个团,限你们在接到电报十天内准备好,然后就出发,到河北跟冀鲁豫和冀中的两个团会合,一起开到热河边境等着命令。每个团的人数不能少于一千五百人。得明确告诉大家,去东北的任务是啥,就是要趁着红军占着东北的时候,跟国民党抢地盘。还得配上必要的地方工作干部。另外,三处集结的东北干部,也希望万毅能带过去。纪律一定要严明。……这些跟万毅说一声就行,别在报纸上发。”
这样一来,山东那边出动的队伍不再仅仅是滨海支队了。根据电报上的新指示,罗荣桓、黎玉他们下了新命令:除了滨海支队全体出动,还得从胶东鲁中滨海军区的特务营里,挑两个主力连,再加上一个基干连,人数不能少于450人,给他们加强力量,配上营级的干部,再补给些必要的物资,好好动员一下,让他们在一星期内就出发,赶到指定的地方。胶东那边抽调出来的营,先找个合适的地方集合,等滨海支队路过时,就一起上路;鲁中抽调的营呢,就直接抄近路去渤海区等着。
这时候,滨海支队跟山东一师一块儿打下了胶县城。接着,山东军区打算拿滨海支队当主干,成立东北挺进纵队,选了万毅当司令员,周桓当政治委员(但他没来,后来换成了周赤萍),关靖寰做了参谋长,王振乾是政治部主任。纵队底下管着第一、第二两个支队,加上纵队自己的部队,总共有3500多人。
第一支队是从滨海支队变过来的,人数有1800多人。这次改编后,彭景文成了支队长,李欣则担任政委。原本的三个团,现在按顺序变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大队。
第二支队是从胶东军区的特务营,还有鲁中军区和滨海军区里各选了一个营组合起来的。他们被分成了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个大队,总共有1200多人。这支队伍的支队长是管松涛,政委则是黄明清。
第三支队大都是山东汉子,由一群表现出色的模范队伍拼凑而成。其中,一大队有个一连,特别厉害,胶东军区都给他们颁发了“既能攻又能守的连队”的奖状。这个连的副指导员栗良荣,大家都叫他“杀敌高手”。还有个电影,叫《共进山城》,讲的就是他们连三次攻打蓬莱城的英勇故事。三大队有个七连,里面的骨干都是红军老战士,他们经常冲在最前面,当尖兵、打突击,战绩辉煌得很。另外,不大队八连,是从山东纵队八支队里精心挑选出来的,里面有个大名鼎鼎的战斗英雄赵永江。二大队九连嘛,原本是山东纵队的一支抗日青年队,他们连的四班,还拿过鲁中军区颁发的“爆破英雄班”荣誉呢。
队伍已经拉起来了,接下来怎么走呢?按照上面的指示,本该走陆地先到冀中地区,再穿过热河进东北。但这条路不仅绕得远,还得花上好一阵子。反观海路,那可就近多了,速度也快。那些一心想着快点回老家东北的干部们,纷纷讨论起来,都觉得走海路比走陆路要强百倍。于是,纵队这边就赶紧把大伙儿的想法跟中共山东分局说了。
山东分局接到中央的命令,并综合了各种情况后,决定让东北挺进纵队从胶东那边坐船去东北。接着,罗荣桓就忙开了,他一边让胶东那边赶紧准备船只,一边和万毅他们一起仔细琢磨部队路上可能会碰到的难题。比如,到底在哪儿上船,得提前准备些啥,万一在海上碰到苏军的巡逻艇该咋办,要是遇到美国军舰又该怎么应对,还有,到底在哪个地方登陆,登陆后怎么和苏军取得联系,等等。
9月2号,万毅带着东北挺进纵队,从胶县、诸城、博山这些地方出发,一路开车往胶东赶。到了10号,他们在平度地区停了下来,休整队伍,补充给养。胶东军区的头儿许世友,从刚打完平度战斗的队伍里,调了400名解放战士过来,给万毅的部队加把劲儿。
部队在平度短暂停留后,就继续朝北开拔,19号抵达了黄县一带,接着在23号到25号这几天,全体在蓬莱的栾家口集合。万毅则是经过莱阳,一路前往烟台。这时候,胶东军区在副司令员袁仲贤和行政公署主任曹漫之的忙活下,已经搞到了三四十条渔船,做好了让部队渡海的各项准备。曹漫之还特意给万毅准备了一套便装,另外找了个会俄语的翻译,万一碰到苏军也好交流。
9月23号那天,万毅把队伍交给了关靖寰、王振乾他们,自己带着一个连的先头部队,在栾家口码头上了一艘机动油轮,打算先去探探路,找个合适的地方登陆。一开始挺顺畅的,油轮在蓝蓝的大海上往前开。可等到太阳快下山那会儿,风突然大了起来,海浪也一个接一个地猛扑过来,船晃得厉害。熬了一天多,到了25号一早,远远看见了菊花岛。大概11点的时候,万毅他们就到了兴城。侦察参谋上岸瞅了瞅,回来报告说,那边除了几个苏军,就是冀东第十六军分区的队伍了。万毅赶紧让人把电台架起来,好跟后面的部队联系上。
关靖寰和王振乾接到电话后,立马就开始安排部队动起来。到了9月底,有一整支队伍平平安安地到了兴城。剩下的那些部队,在过海的时候,有的被大风直接吹回了码头,有的在路上的岛上先躲一躲,还有的在海浪里晃了好几天,大多数是在10月1日下午才赶到兴城的。第二支队的第三大队,他们是坐船晃荡到旅顺口的老铁山登陆的,然后再坐火车拉煤的车赶到沈阳,回到原来的部队。
9月30号那天,有一队人马先坐火车到了沈阳的郊外边上。把队伍安顿妥当后,万毅换上普通衣服,和警卫员一块,坐着辆小毛驴拉的胶皮车就往沈阳城里赶。小车最后在小南门里头的大帅府停下了。东北局的书记彭真,还有陈云、伍修权、叶季壮他们几个,早就等在里头了。万毅给他们讲了讲情况,他们就让万毅带着队伍去辽吉两省的边界,把那些土匪给收拾了,让地方上安稳下来,再建个根据地。陈云又说,得拨出一个连的兵力,交给跟万毅一起坐船过来的山东抗大一分校的老师孙光,让他去佳木斯那边开展工作。陈云笑眯眯地说:“这下子,你的第三支队就有了!”
部队过海前,大部分武器都留在了山东,所以他们得赶紧找新装备。跟苏军商量后,一个分队去了东大营,接收了那边日军的军火库。这下好了,大家全换上了全新的三八大盖步枪,每个班还分到了一挺歪把子机枪和一个掷弹筒。机枪连更是厉害,每连配了4挺九二式重机枪。战士们乐开了花,纷纷开玩笑说:“这比在山东那会儿可风光多了!”
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东北挺进纵队立刻分成了两队,一路朝着辽吉边界疾驰,另一路则直奔长春而去。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10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