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被全网吐槽!问题到底出在哪?
曾经大火的“主理人”,这阵子突然成为了众人吐槽的对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主理人”觉得不怎么待见,看到那些自称“主理人咖啡”的店铺就黏门而去。网上更是掀起了“如果误入主理人咖啡店会怎样”的热议,点赞数硬是破百万。
这事儿到底怎么回事呢?
主管咖啡
正被网络上一阵嘲笑不停地 attacked?
最近,一段博主模仿顾客“误入老板开的咖啡馆”的视频在网上瞬间火遍了大江南北。
视频里,博主扮演的客人一走进咖啡馆,就被店主和几位朋友“一群人的盯视”盯得很紧紧的,然后主理人在朋友们哄笑的气氛中帮顾客点单,点菜时还夹杂着英文介绍产品。
话里带着几分骄傲,动作举止让人觉得挺别扭,这段视频一上传,就立马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
到现在为止,这个视频已经获得了超过90万的点赞,转发也超过了30万。有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真是太酷了,完全不敢进去。
我觉得自己像是被欺负了一样。
就好比闯进了人家客厅,挺尴尬的那种感觉。
有位常熟的网友也说了自己的遭遇,周末她和朋友去了一家咖啡厅,进去几分钟,一点反应都没有,没人迎接,也没人招呼,直呼“那老板就是不搭理人”。
没想到吧,这条差评一出来,立马引发了许多消费者对咖啡老板的抱怨和吐槽:
真是太牛了,这个小众的主理人,挺有味道的。
服务基本没有啥特别的,咖啡喝上去也挺淡的。
空间挺局促,手专也不多,体验感觉一般般,预订后掉坑的可能挺高。
不少博主都拍过视频模仿误闯主理人咖啡店,社交平台上还有人发起“我要当XX的Bistro主理人”这样的跟风帖。
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看穿“主理人”这三个字的神秘感,调侃他们甚至变成了一种在网络上的流行搞笑方式。
从前人们还挺崇拜那个“咖啡主理人”带着光环的样子,但现在反倒成了流量反噬的受害者,这股趋势到底怎么了?
人设祛魅
为什么消费者会对“主理人”这个称呼感到反感呢?其实,很多人觉得这词听起来有点虚伪或者生硬,觉得像是给自己贴标签,缺乏亲切感。再说,部分消费者觉得用“主理人”这样的说法,似乎把自己变成了商家的“老板”,让人觉得距离感太强,缺少一种自然、平易近人的感觉。还有一些人觉得,这类称呼虽然很行业化,但其实没什么实际含义,反倒让人觉得很做作,缺少真诚。在一些场合,消费者更喜欢简单、贴心的称呼,或者直接用名字互动,觉得这样更接地气、更舒服。
“主理人”,特别是咖啡馆的主理人,一开始象征的是热情、坚持和专业精神。
不少从业者觉得,咖啡店的主理人其实就是店里出品的掌舵者,要根据自己对咖啡的理解,来设计出符合的咖啡产品,核心作品也正是通过这些产品展现出主理人对咖啡的认识。
这几年,有些“主理人”似乎偏离了最初的初心,结果引来顾客的反感和不满。
装得很高端,却让普通商品的价格水涨船高。
你为了支持主理人的梦想多掏了30%的溢价,结果可能换来的是冷眼相待。消费者琳琳(化名)的抱怨,反映出不少人的心声。
琳琳说,她和几位朋友去了一家网红咖啡馆打卡,大家点了店里最贵的4988元一杯的咖啡,她觉得味道酸得不是很舒服,但却遭到了店里负责人当面人身攻击。
琳琳说:“并不是觉得掌柜的不好,而是他们装得挺高端,把普通东西的价格抬得太贵了。”
这两年咖啡变得越来越普及,行业里面鱼龙混杂。有些从业者为了吸引眼球,过度包装产品,可结果却没做到专业水准。消费者为了那些虚高的价格埋单,心里自然会对老板们慢慢失去好感。
主理人经济本质其实就是信任经济,一旦信任被过度消耗,那反噬的结果肯定会出现。
要是消费者觉得付出的“溢价”没换来真正的尊重或用心的产品,反倒遇到“鄙视链的凝视”还有“成本欺诈”,他们对主理人的反感就会越来越深。
自己炒豆其实就是在摆样子,价格虚高,还反过来挖苦顾客不懂欣赏,不知道什么才算高雅。
就是说啊,现在的买家越来越讲究实在,看重价格多一点,不太在意那些营销手段或文化底蕴。什么过度包装,想赚点钱,搞得夸张点,结果自然容易招来差评。
就是说啊,不是会员就不能用洗手间?老板那摆架子,SHOW出“霸道”架势,也是在劝别人别来了。
网上也有不少人爆料,说自己在咖啡馆里遭遇了店主的“欺负”或者“刁难”。
在咖啡馆里点了一杯美式咖啡,加一份糖,结果被店主用一种瞧不起的眼神看了。
那家没有一个人的咖啡馆问我需不需要提前预约。
老客户一见面就笑着打招呼,专属的菜单和座位都为他们准备好,生客来了也不会受到特别的关照。
还有网友整理出了主理人的“霸权”清单,比如“只招待朋友,不招待上帝”;点菜后才能入座;进店不允许拍照;不能说话;非会员不能用厕所;不能带走食物……
有网友直截了当地说:“消费者喜欢有仪式感,但不想被别人教导。”
当店主采用预约筛客,用行话PUA顾客,或者用隐藏菜单划分阶层,实际上也是把不少消费者挡在了门外。
说到底,真正的商业颜面不在于能制定规则的特权,而是在把规则撕掉之后,依然有被挑选的本事。
“主理人”这个称呼被用得太过泛滥,从原本的专业标志变成了毫无实质的“镀金马甲”。
这些年,“主理人”这个词儿,从本来只在潮牌、买手店这些小众圈子里的专业称呼,慢慢变成了几乎所有个体户或小店老板都抢着怎么用的普通标签——
有人用“不叫主理人”来发起挑战,自己拍了个摆摊卖烤肠的短视频,还笑着说自己是“街头饮食文化主理人”,结果引起一阵模仿风潮;还有大学生想找暑假工,结果家人在路边搭了个粥铺,人家网友调侃他是“粥铺主理人”。
紧跟着,吃瓜群众的脑洞也开了,无论是卖猪肉、开菜鸟驿站,还是摆地摊卖烤串,都能自己说是“主理人”,还衍生出“古法面点手作主理人”“私厨定制和牛面主理人”这些名字。
“主理人”这个名头,带着一种高大上的格调,可搭配的却是大众化、接地气的商品和现状,这样一来,反差感和荒诞感就越发强烈了。
换句话说,要是“主理人”变成了“赛博朋克孔乙己”的代名词,那它的价值感也就逐渐贬得一文不值了。
也有那些踏踏实实经营咖啡店的老板,被误会伤了感情。
有个咖啡店老板抱怨说:“谁都不想得罪顾客,可每一条店规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血泪教训。”这位因限制过度拍照差点被“上纲上线”了。
原因是店里曾经有顾客拖着行李箱的衣服在店里拍照,不仅影响到其他顾客的体验,还给店铺运营带来了不少麻烦。
有的咖啡店老板也直言,不太喜欢用“主理人”这个称呼,“毕竟不是所有的小众咖啡店的老板都喜欢这么叫,做生意就是做生意,还是叫老板更合适点。”
而且也有不少坚持对咖啡充满热爱和专业精神的主理人,为网友的误会觉得挺受伤的。
一些网友建议主理人换个名字,既能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又显得更有档次,能两者兼顾。
我发现,消费者不抗拒的绝对不是“主理人”这三个字,而是那些标签背后虚伪的服务态度,以及虚浮的溢价空间。
消费者其实并不反感“有想法的人”,反倒更警觉:你谈的是理念,可提供的却只是模糊不清的体验。
对于那些真心做咖啡的人来说,称呼自己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手里这杯咖啡是不是让顾客认可的那一杯。
关于“主理人”这个称呼的争论还没有完全平息,朋友圈里一位咖啡店老板最近也开始反思:“我的咖啡到底有没有特别之处?是不是因为有人喜欢,才让它显得闪亮?”
也许,这才是经营咖啡店的真正精髓所在。
把人设放一边,让价值自己讲故事,这可不是个选择题,而是真实的生存之道。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25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