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稀土联合否认共建稳定币,监管介入
“蚂蚁集团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稀土集团共建全球首个稀土人民币稳定币”——这则荒诞不经的消息,竟能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足以证明公众对金融新概念的认知盲区有多么广阔。这并非什么前沿金融创新,而是彻头彻尾的非法集资骗局。2025年8月11日,蚂蚁集团与中国稀土集团迅速且严厉地发布辟谣声明,斩钉截铁地否认了任何此类合作计划。这并非孤例,京东此前也曾遭遇类似稳定币骗局的困扰,而深圳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办公室更在2025年7月7日发出风险提示,直指以稳定币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的猖獗。在金融科技概念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必须撕开这些谣言的伪装,直面其屡屡得逞的深层原因,并呼吁更强硬的监管介入,以保护公众的血汗钱。
稳定币,顾名思义,是一种旨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其核心机制在于将自身价值与某种稳定资产挂钩,从而规避比特币等传统数字货币的剧烈波动性。其主要分类包括:
法币抵押型稳定币:例如USDT和USDC,其价值与美元等法定货币1:1挂钩,并声称有足额的法币储备作为支撑。其风险在于发行方的信用背书是否可靠,储备资产的透明度与流动性是否充足。一旦发行方挪用资金或遭遇大规模赎回,极易“脱锚”,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商品抵押型稳定币:以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作为抵押物。其价值锚定于特定商品的市场价格。风险在于商品价格本身的波动性,以及实物资产的存储、保管和审计成本与风险。算法型稳定币:这类稳定币不依赖真实资产抵押,而是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智能合约机制,动态调整供应量以维持价格稳定。其风险极高,一旦算法设计存在缺陷或市场信心崩溃,极易陷入“死亡螺旋”,导致价值归零,如2022年Luna-UST的崩盘便是血淋淋的教训。
稳定币与传统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价值稳定性:前者追求稳定,后者则以剧烈波动为常态,主要作为投资或投机标的。而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相比,稳定币则是由私人机构发行,不具备国家信用和法偿性,其接受度完全依赖于市场共识和发行方信用,与CBDC作为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延伸有着本质区别。稳定币的优势在于其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理论上能大幅提升跨境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然而,正是这种“效率”和“去中心化”的表象,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监管套利、洗钱、甚至大规模非法集资的温床。
稀土稳定币谣言之所以能迅速传播并迷惑公众,其背后是骗子对金融诈骗心理学的精准拿捏。除了利用人们对“一夜暴富”的原始渴望和对“权威背书”的盲目崇拜外,不法分子还巧妙地运用了“稀缺性偏误”和“从众心理”。将“稀土”这一国家战略资源与“全球首个”、“人民币”等字眼捆绑,营造出一种“国家级”、“独家”的稀缺投资机会,这不仅激发了公众的民族自豪感,更刺激了他们参与“大项目”的冲动。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制造出“大家都信、都在参与”的假象,利用从众心理降低受害者的警惕性,让他们在群体狂热中失去理性判断。这种信息包装,通过简化专业概念、模糊官方授权与商业合作的界限,使得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的普通民众难以辨别真伪,最终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骗局,提升公众的风险识别能力至关重要,但这绝非仅仅依靠个人警惕就能解决的问题。投资者必须建立多重防线:
警惕“高收益陷阱”:牢记“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投资铁律。任何承诺“保本高息”或“无风险高回报”的项目,都是非法集资的典型特征。核实信息源头:企业重大合作事项应以其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或正规媒体的正式公告为准。切勿轻信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微信群聊或非官方宣传。理解产品本质:特别是涉及新兴金融概念如稳定币时,务必深入了解其运作机制、风险点以及监管状况。例如,香港《稳定币条例》已于2025年8月1日生效,明确了发牌制度和储备要求,这表明合规稳定币有严格的监管框架,而未经许可的发行则应高度警惕。识别“荐股”骗局:不法分子常以推荐股票为名,诱导投资者参与非法稳定币交易,这是一种常见的“杀猪盘”变种。及时举报:如果发现可疑的非法集资线索,应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金融创新与风险并存。真正的金融创新追求的是效率提升与普惠价值,而非虚假的暴富神话。监管机构必须摒弃“等问题出现再解决”的滞后思维,主动出击,填补监管盲区,对打着“科技创新”旗号的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同时,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金融知识普及,避免专业术语的滥用和概念炒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筑牢金融防火墙,让“稀土稳定币”这类荒诞骗局彻底失去生存土壤,守住每一个公民的“钱袋子”。否则,在技术狂热与监管滞后的夹缝中,下一个“稀土稳定币”只会以更隐蔽、更具迷惑性的姿态卷土重来,继续收割那些渴望财富却缺乏辨识能力的韭菜。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35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