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助农风波反转!村干部实锤:冰雹果收购价确实低,溢价另有隐情
当赵露思直播间里那瓶售价147.9元的苹果汁被网友扒出成本不足5元时,全网对“假助农”的声讨达到顶点。然而8月13日陕西太留村党支部书记赵延强的一番话,却让事件出现戏剧性转折——他证实确有企业以1.5元/斤的市场价收购当地冰雹果,这个价格处于冰雹果市场区间的上限,而正常果收购价普遍在4.6-5元/斤 。争议焦点实则指向加工环节的溢价链,以及商业逻辑与助农目标的错位。
一、风波起底:12元苹果汁背后的价格迷雾
这场争议始于赵露思推荐的某品牌苹果汁。12罐238ml的组合售价147.9元,单罐价格高达12元,而普通苹果汁普遍在3-6元区间。该产品由陕西延安某农业公司生产,原料为当地因冰雹灾害滞销的苹果。据村民冯大娘透露,她在分拣厂将完好果肉剥离瑕疵果,每小时工资仅12元,而这些果肉制成的苹果汁终端售价却翻了10倍。
关键矛盾点在于收购价:赵露思团队坚称以市场价1.5元/斤收购冰雹果,这与太留村村干部的说法完全吻合 。2025年陕西早熟苹果市场数据显示,正常果收购价为4.6-5元/斤(如富平套袋秦阳),而冰雹果因外观受损,收购价通常在1.5-1.8元/斤。也就是说,赵露思团队的收购价不仅未压价,反而略高于冰雹果市场平均水平。
二、产业链透视:从田间到货架的“价值增值”
为什么1.5元/斤的苹果最终变成12元/罐的果汁?这需要拆解整个产业链:
- 分拣成本:冰雹果需人工剔除30%瑕疵部分,66岁的冯大娘每天分拣8小时仅能处理300斤苹果,人力成本占比超过20%。
- 加工损耗:600吨苹果制成果汁后,实际出汁率约为40%-45%(因剔除瑕疵导致损耗增加),原料成本升至约4.3元/升。
- 渠道溢价:该产品在电商平台的售价包含25%平台佣金、15%物流费用、10%营销成本,再加上品牌方30%的利润,最终到消费者手中已翻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深加工产品的目标客群并非普通消费者。某食品行业分析师指出:“NFC果汁(非浓缩还原果汁)因无添加、保留水果营养成分,定位高端健康市场,其定价策略与助农本身并无直接关联”。这种错位导致助农行为被商业逻辑裹挟,最终引发公众误解。
三、行业镜像:助农直播的真实困境
赵露思事件折射出农产品电商的普遍痛点。2025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虽未明确提及溢价率,但多地实践显示:农产品线上销售溢价率通常在30%-50%,但农户实际收益增幅有限 。问题根源在于:
- 中间商垄断:从收购到加工再到销售,多层中间商截留利润。陕西某果农合作社负责人坦言:“我们卖给代办1.5元/斤,到加工厂变成3元/斤,到消费者手里就成了12元/斤。”
- 标准缺失:国内农产品深加工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导致同类产品价格差异悬殊。以苹果汁为例,NFC果汁与浓缩果汁的成本相差3倍,但消费者难以辨别。
- 监管空白:助农直播中,产品溯源、价格公示等环节缺乏强制规范。尽管赵露思团队公布了收购凭证,但加工环节的成本明细仍不透明,这为质疑留下空间 。
四、破局之路:如何让助农回归本质?
- 短链直供:四川蒲江县的“合作社+直播”模式值得借鉴,农户通过抖音直播直接销售,每斤苹果售价4元,农户收益提升60%,而终端价格仅为商超的70% 。
- 价值可视化: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苹果的种植地块、采摘日期、加工流程,让溢价有理有据。
- 政策规范:陕西已试点“助农大使”认证机制,要求深加工企业将至少15%的利润反哺农户。太留村2024年通过该政策,农户人均增收2300元 。
五、结语:在争议中寻找真相
当公众将怒火集中在赵露思身上时,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陕西每年因冰雹灾害损失超50亿元,17%的苹果主产区受灾 。这些苹果如果不能通过深加工消化,果农将面临血本无归。赵露思团队的助农行为或许存在商业瑕疵,但至少让600吨滞销苹果找到了出路,让4000余户果农避免了颗粒无收的困境。
这场风波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商业利益与公益价值之间,是否存在平衡点?正如太留村党支部书记赵延强所说:“助农不是做慈善,而是要让农民学会用市场的方式挣钱。”当消费者愿意为一杯NFC苹果汁支付12元时,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让这12元中更多的部分流向田间地头,而不是中间商的腰包。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35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