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退缩?泽连斯基称已准备三方会谈,乌克兰是否将让步?
泽连斯基说:“我们打算安排俄美乌三方会谈。”这话说出来,比起那些战场上的爆炸声还要震撼人心。要知道,才三天前,他还在社交媒体上坚定地说过:“绝不会重蹈1994年的覆辙。”
这变化也太快了吧,感觉像是“认怂”了点?不过,事情真是不那么简单。看特朗普设的红线,俄军突然间变得沉默寡言,再加上战场上不断紧逼的态势,泽连斯基的这番“转变”,实际上是一场三方角力中的全面反击。
战场风向突变:一边喊谈判,一边打算盘
泽连斯基突然语气变得柔和,可不是随便说说。仔细看看时间点,就在他提出“准备三边会晤”的那会儿,俄罗斯罕见地暂停了对乌克兰第二大城哈尔科夫的炮火——也是半年多来第一次“休战”。这可不是巧合,更像是某种“默契”释放出来的信号弹。
与此同时,特朗普团队也没闲着,提前向基辅传递了两个“底线”——一是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这事儿不能再提;二是乌克兰别再指望加入北约了,最多给个“类北约”这样的心理安慰。这两条差不多就是在跟泽连斯基说:“你要的安全感,我给你个幻想就行。”
泽连斯基还能怎么选呢?战场上,乌克兰军队每天都在“平均后退五百米”,7月的伤亡人数还创新高,关键的主战坦克连个像样的都没搞到手——美国保证的重型装备,现在到货率还不到一半呢。
国会那头,60亿美元的援助法案被压在桌面上,没办法推动。这个时候,不是泽连斯基是否愿意让步的问题,而是他还能挺几天的问题。
交易的艺术:特朗普的“胡萝卜+大棒”组合拳
泽连斯基这番话,一看挺像“认输”了,实际上更像是中计了。特朗普一方面停军援,一边用“安全保证”来钓鱼。他搞的这个把戏,算得上是“交易套路”:你要不退让,我就让你打不了仗, shortage;你肯妥协,我就给你画个北约的“甜头”舔舔。这不就像是政治版的“先让你饿三天,再请你吃顿饭”嘛。
而且,他特别善于抓住要害。那会儿1994年的《布达佩斯备忘录》老掉牙的事又被翻了出来——乌克兰交出核武,那是用换来的安全保障,结果呢?2014年克里米亚说没就没了。如今,特朗普团队直接甩出一句话:“想要安全?那得先把克里米亚归还。”
欧洲这边的撑腰也没以前那么铁了吧。法德最新发的联名声明里,悄悄把“支持乌克兰收复全部领土”这句话给删菜了。波兰这些东欧国家,甚至都开始限制乌克兰的农产品过境了。
这个信号挺明了:大家都在为自己打算,不愿再拼命帮你撑场面了。换个说法,泽连斯基不再是“战场上的领头人”,反倒变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了。
安全幻觉:泽连斯基赌不起的“北约替身”
特朗普提出的“类北约保障”听起来像个替代方案,实际上细看问题不少。非北约成员国根本无法享受《北约宪章》第五条的集体防御条款。不是会员,就别指望吃到“保护大餐”。过去的教训像2008年的格鲁吉亚那样早就提醒过我们,那时候也得到过西方的“安全口头保证”,结果南奥塞梯一夜之间局势大变。
再说泽连斯基盼望的“核保护伞”,美国其实一直没给过乌克兰任何“核延伸威慑”的正式承诺,反倒不停强调“战略模糊”。至于俄方呢?这三年在克里米亚增加了战术核武器的数量,涨了不少,足足增长了300%。一边是“空头承诺”,另一边是真刀真枪,谁更靠谱,一看就知道了。
实际上,就算搭个“非北约安全框架”,也没啥实质性的机制支撑——没有驻军,也没有突击反应的系统,连法律上的约束力都不存在。就像你家门口挂着个“此地有狗”的牌子,可狗不在家,贼来了也只能自认倒霉。泽连斯基需要个保护伞,结果特朗普倒是递过来个“印刷版的护身符”。
妥协剧本:从战场到谈判桌的“灰色交易”
这场战争进行到此刻,大家都明白,要做到完全胜利是不太可能的。眼下,泽连斯基面临的,是一份非常实际的“止损方案”。
一种可能呢,就是克里米亚的主权“实际上让步”,然后用这个换取俄罗斯在顿巴斯地区的停火,以及在第聂伯河设置非军事区。俄罗斯方面已经透露,有意愿采纳“芬兰化”的做法——也就是说,乌克兰依然保持主权,但永远不加入军事联盟,保持中立。听起来像是妥协,其实更像是“封闭国门”。
在安全方面,看起来好像有个“保护机制”在,但实际上漏洞随处都是。北约不打算派常驻军队,连“快速反应部队”也只是个响亮的口号。想模仿科索沃那边的驻军体系?乌东的地理环境、族群构成和冲突激烈程度都完全不一样,根本不能照搬。
泽连斯基心里清楚,这不是真正的胜局套路,而更像是个妥协的实施方案。他试图通过展现“停火英雄”的形象,来稳定国内的民心,同时争取西方的债务减免——毕竟乌克兰的外债已经占到GDP的85%,每天的利息都快让人吃不消了。换句话说,他不想在战场上获胜,却怕因此把国家输掉了。
历史回环:从布达佩斯的承诺,到白宫的交易
1994年,乌克兰交出了核武器,换来了英美俄的安全承诺。可是,到了2014年,克里米亚就没了;2022年战火再次燃起;到2024年,又开始谈判。他们从来都是“信条”的坚信者, 可就是不是“规则”的制定者。
更让人觉得跌宕起伏的是,泽连斯基这位“演员总统”,正上演着一场极为真实的政治悲剧。根据基辅的独立民调,有65%的乌克兰民众支持“用土地换取永久和平”。
不过经过历史的教训,战时充当总统的人,大多在和平到来之后难免会被翻旧账。像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还有南斯拉夫的科什图尼察,这些所谓的“战时领导”,最后都没能摆脱被追究责任的命运。泽连斯基也许能把战火熄灭,但能不能继续待在哪个位置,还真不好说。
结语
泽连斯基这回的转变,是朝着和平迈出了一步呢,还是踩进了另一场斗争的陷阱?眼下的短暂停火,能不能弥补未来长久的安全空白?从“演员总统”变成“止损总理”,他在用谈判来写剧本,可真正掌控全局的人,可能还在幕后静静观望着。
当战火暂时平息,外交的棋局逐渐展开,乌克兰的未来或许正被悄然重塑。不过,这一次的结果究竟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谁也说不清楚。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40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