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时隔七年访华,俄乌战争赢家被打回原形,他想要的中国会给?
莫迪时隔七年再次访华,他是来干嘛的?很明显,就是想在中国这里找一条出路。背景大家也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印度出手了。原因是印度持续购买俄罗斯能源,被指责是在“支援俄罗斯”。结果,美国直接加码,把关税提到 50%,一下子把印度打回了原形。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印度靠着低价买俄罗斯能源,再转手卖给欧洲,当了个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满,成了俄乌战争里的“大赢家”。可如今呢?特朗普一句话,就把莫迪的这点优势给掀了个底朝天。
莫迪这次来中国,不是直接过来,而是绕了一趟日本。在那里,他和日本讨论了国防合作。时间点很敏感,正值中国准备搞九三大阅兵。这个动作,多少说明了莫迪的心态:一方面要和中国拉近,另一方面又想和日本走得更近。看似平衡,实则摇摆。
目前来看,印度依然希望和中国维持一种“政冷经热”的关系。表面政治上对中国摆姿态,经济上却离不开中国。
印度的工业高度依赖中国,医药领域,中国供应印度 70% 的化学原料药,近 90% 的生物仿制药,离不开中国。电子、电气、机械、有机化学品,中国是主要供货国。电动车产业,印度也严重依赖中国零部件和技术。换句话说,没有中国,印度的制造业就是空中楼阁。
可问题是,中印的贸易结构非常不对称。印度对美国有贸易顺差,2024 年顺差额 458 亿美元。但对中国,却是巨大的逆差。到 2025 年 3 月,印度对中国的逆差高达 992 亿美元,比上一年又扩大了 100 多亿。而且,从中国的进口金额还创下了 1134.5 亿美元的新高。
这让印度很焦虑。它想减少逆差,但手里根本没牌。结果就是一边嘴上强硬,一边不得不继续依赖中国的供应,这也就是莫迪希望维持与中国“政冷经热”的核心原因。
比如稀土、隧道掘进机、化肥,这些印度都需要中国供给。像信实工业、阿达尼集团这些印度巨头,也在积极寻求和中国企业合作。
但问题是,莫迪执政依靠的是民粹主义。他需要在国内表现出强硬的姿态,不可能轻易向中国低头。所以,他想玩“两面派”:经济上靠中国,政治上对抗中国。
但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外交转型。咱们越来越强调政治互信对经济合作的促进作用。比如,稀土出口管制,就是典型的信号。中国并没有完全禁止稀土出口,而是强调要确保稀土不会被用在对中国有威胁的军事领域。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没有政治互信,就没有经济互助。
在莫迪来之前,咱们的王毅外长就去了新德里。他当着莫迪的面说:“中国和印度应该视对方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或威胁。”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给莫迪一个选择题。你要是真想在中国这里获得实惠,那就得在政治上拿出诚意。
所以,这次莫迪访华,看似是中印关系的一次缓和机会,但其实是一次考验。中国能不能满足莫迪的需求,不仅仅取决于印度的经济诉求,更取决于印度愿不愿意和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政治互信。
如果莫迪还坚持“政冷经热”那一套,恐怕他这次来中国,也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46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