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日本小炮竟让八路军爱不释手,这九二步兵炮到底有何特殊?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1942年5月,新四军的通信兵送来一封特殊的信,信封上的落款是日军南浦旅团旅团长南浦襄吉。
打开一看,内容让战士们都愣了,信里没提打仗,反而说想把斜桥伏击战中被缴获的“平射炮”要回去,还说愿意用几挺机枪换。
粟裕将军看完直接摇头,这门炮刚到手没几天,已经帮着部队打了两个小据点,怎么可能还回去。
日军见求要不成就来硬的,偷偷派兵想把炮抢回去,结果新四军早有准备,在半路设了埋伏,一仗下来,日军伤亡百余人,炮没抢着,还搭进去不少人。
这门让日军如此执着的炮,就是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此刻它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眼里,比黄金还珍贵。
看过《亮剑》的人应该记得,李云龙说当年缴获两门九二式步兵炮,乐得一晚上没睡着。
不少人觉得这是电视剧夸张,可真正经历过抗战的老兵都知道,这是实打实的真事。
那时候八路军、新四军缺枪少炮,有时候一个团都凑不齐一门正经火炮,能缴获一门九二式,比打了场大胜仗还让人高兴。
战士们会把炮拆成零件,藏在山洞或柴房里,用的时候再组装起来,生怕被日军发现抢走。
这门炮为啥能让双方都如此看重?说穿了,它在当时的战场上,就是能决定胜负的“关键武器”。
日军靠它打碉堡、压火力,没了它就像没了爪子的老虎;八路军有了它,才能跟日军正面对抗,不用再靠人命去填碉堡。
也难怪日军丢了炮会急得派兵去抢,这哪是丢了一门炮,分明是丢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可这门让双方拼命争夺的炮,看起来并不起眼,甚至有些“矮小丑陋”,它又是怎么在战场上发挥这么大作用的?
见过九二式步兵炮的人,第一印象大多是“矮”,它全高才60多厘米,拆了炮盾只剩半米,比普通士兵的腰还低。
但是可别小瞧这个“矮”,在战场上这可是天大的优势,战士们把它往草丛里一藏,再盖点树枝,远处根本看不出来,射击时炮口焰又小,日军就算挨了炮,也很难找到炮的位置。
淞沪会战的时候,不少中国军队的堡垒就是被这“看不见的炮”轰开的,士兵们听见炮声却找不到炮,只能被动挨打。
这门炮还有个优点是“轻”,全重才200多公斤,3个战士就能推着走,4个人抬着也不费劲,要是遇到山路,拆成五六个零件,每人背一点就能带走。
那时候中国多山地丘陵,公路没几条,欧美那些300多公斤的炮,运到山里就成了“废铁”,根本挪不动地方。
九二式却能跟着步兵翻山越岭,不管是游击战还是阵地战,都能及时跟上,提供火力支援。
很多人不知道,这门炮的设计,其实就是冲着中国战场来的,日本早就把中国当成主要假想敌,知道中国的地形和交通情况,所以设计时没追求火力多猛、射程多远,而是把“轻便灵活”放在了第一位。
而对八路军来说,有了这门炮,攻坚就不用再靠搭人梯、绑炸药包了,能少牺牲很多战士。
1943年赣榆战役,八路军就是靠这门炮,用罗荣桓司令特批的3发炮弹,轰开了县城的城门,顺利拿下了据点。
可这么好用的炮,八路军一开始根本没有,只能靠缴获,第一次缴获九二式的经历,直到现在还被老兵们津津乐道,那就是平型关大捷时的“意外收获”。
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不仅歼灭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的部队,还意外缴获了一门九二式步兵炮。
这门九二式步兵炮一到手,战士们都围过来摸,眼神里全是稀罕,这可是咱八路军第一门正经的“大炮”啊!
当时部队给这门炮编了代号叫“212号”,专门派了一个班看守,行军时拆成零件,几个人轮流背着,生怕磕着碰着。
后来这门炮跟着部队打了八年抗战,从华北打到华东,成了真正的“抗日老兵”,后来1941年山东军区也缴获了一门九二式,可高兴没几天就犯了难,炮弹就缴获了几发,打光了炮不就成了废铁?
战士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找了个隐蔽的山坳,把炮埋进土里,上面盖了柴草,想着等以后有炮弹了再挖出来用。
没过多久,日军在当地修了好多炮楼,据点一个接一个,八路军没有攻坚武器,看着就着急。
这时候有人想起了埋在土里的那门炮,赶紧挖出来擦拭干净,边区军工厂还试着仿造了几发炮弹。
没想到这门炮一亮相就立了大功,一周时间里,接连摧毁了33个日伪军据点,还击毙了2600多个敌人,硬生生打出了“大炮打游击”的名声。
那时候八路军最头疼的就是“有炮无弹”,有时候缴获一门炮,翻遍战场也找不着几发炮弹。
但是到了1944年,边区的军工师傅们不服输,照着缴获的炮弹琢磨,终于仿造出了能用的九二式炮弹,虽然质量不如日军的,但总算不用再担心“哑炮”了。
到了1945年,师傅们更厉害,用火车轴承改造成炮管,硬是造出了四五门仿版九二式步兵炮。
数量不多,可意义不一样,这是咱中国人第一次自己摸索着造火炮,哪怕工艺粗糙,也是军工路上的第一步,为后来的发展攒下了宝贵经验。
这门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小炮,不仅帮八路军打了胜仗,还成了引子,可它的战场生涯还没结束,后来又跟着解放军、志愿军,打了更多硬仗。
其实九二式步兵炮的战场生涯,可比好多老兵都长,抗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中国军队接收了上千门九二式,八路军在东北就收集了上百门,这些炮很快成了解放战争的攻坚主力。
1950年志愿军入朝,这门炮又跟着跨过了鸭绿江,当时步兵团里都标配一个九二步兵炮连,专门用来打山地战。
美军一开始还嘲笑它是“玩具炮”,可志愿军把它的灵活性用到了极致,躲在反斜面阵地里曲射,打完美军阵地就转移,让美军的重炮根本找不到目标,头疼了好一阵子。
直到1953年,我军开始全面换装苏械,九二式步兵炮才慢慢退出现役,50年代彻底告别了战场。
有些有特殊意义的炮,比如平型关缴获的“212号”,被送进了博物馆,成了那段历史的见证。
很多人觉得九二式步兵炮性能不算先进,可它对中国军工的影响,比好多先进武器都大。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武器不是越先进越好,得适配自己的战场,但是如今的中国,早就不是当年缺炮少弹的样子了。
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能打50多公里,精度堪比导弹;122毫米模块化火箭炮一次能覆盖大片区域,在国际上都是顶尖水平。
回头看,当年那门矮小丑陋的九二式步兵炮,虽性能不算顶尖,却帮中国军工迈出仿造第一步,还留下“实用优先”的设计思路,所以它的意义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59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