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失利女孩成外交部副部长?她的经历让人震惊

说起1957年那个高考失利的女孩,谁能想到她后来竟然成了外交部副部长,还陪着毛主席接待过尼克松?这个故事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偏偏就是真的。

那年夏天,王海容拿到高考成绩的那一刻,心里五味杂陈。家里人都劝她再复读一年,毕竟以她的基础,来年肯定能考上好大学。可这姑娘偏偏有股子倔劲儿,看着全国上下搞建设热火朝天的,她寻思着既然书读不成,那就撸起袖子干活去。

就这样,王海容一头扎进了化工厂,当起了学徒工。每个月18块钱工资,管吃管住,对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来说,这待遇算是不错了。化工厂的活儿可不好干,那些化学废料对身体伤害大着呢,每天得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夏天热得要命,冬天冷得直哆嗦。可王海容从来不抱怨,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把这当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从工厂女工到外交金花的华丽转身

1960年12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的经验》,作者署名“王波”。这篇文章写的就是王海容从高考失利到进厂当工人的经历,鼓励那些迷茫的年轻人要脚踏实地干事业。

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竟然是毛主席亲自修改的。为啥毛主席会关心一个普通工人的文章?这事儿得从王海容的家世说起。

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那可是毛主席的姨表兄,也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当年毛主席在学校闹学潮要赶校长,差点被开除,还是王季范找其他老师一起罢教,才保住了毛主席。毛主席对这位表兄的恩情一直记在心里。

更让人心痛的是,王海容的父亲王德恒在从事地下工作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那时她才三岁。毛主席对此一直很自责,觉得没有保护好战友的儿子,所以对王海容格外关照。

36岁就当上外交部副部长,她凭什么?

有了毛主席的修改和鼓励,王海容重新燃起了求学的热情。1960年,她考进了北京师范学院俄语专业。这姑娘学习那叫一个拼命,除了专业课,什么都要学一点。

1965年大学毕业,本来想当俄语老师的王海容突然收到消息:外交部要她!这可是毛主席特批的。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了一年英语,然后就进了外交部综合组做文秘工作。

别看王海容长得普普通通,齐耳短发,厚厚的眼镜,一身朴素的制服,走在大街上跟普通干部没啥区别。可她的工作能力那是真厉害。1970年,周总理亲自任命她为礼宾司负责人,第二年就当了副司长,1972年又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最牛的是1974年11月,才36岁的王海容就当上了外交部副部长。这升迁速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陪毛主席会见外国元首,她的表现征服了所有人

基辛格访华的时候,王海容全程陪在毛主席身边当翻译。她的英语说得那叫一个溜,反应又快,把在场的外国人都震住了。尼克松总统来访时也是一样,这位美国总统都夸她翻译得精准到位。

在那个年代,能代表中国出现在这种重要外交场合的女性可不多见。王海容不卑不亢的表现,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风采和智慧。

拒写回忆录,一生要强不靠关系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王海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经过调查,1978年底她被分配到中央组织部工作,后来又在中央党校学习了5年,1984年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王海容这人性格直爽,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发现问题当场就指出,当场批评,可心眼儿不坏。同事们都知道她嘴硬心软,没有什么官架子,大家都愿意跟她开玩笑。

最让人佩服的是,王海容明知道自己进外交部有“走后门”的嫌疑,所以工作起来格外拼命,就是要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出版社找她写回忆录,说能挣不少钱,她断然拒绝。王海容从来不愿意拿自己的经历去炒作,这份清高和坚持,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显得特别珍贵。

终身未嫁,把一生献给国家

王海容一辈子没结婚,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凭她的条件和背景,追求者肯定不少,可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把个人感情放在了后面。

有传言说她也谈过恋爱,只是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成。不管真相如何,王海容选择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这份牺牲精神让人敬佩。

退休后的王海容跟弟弟一家住在一起,自己买菜做饭,啥家务都自己干。到了70岁也不请保姆,这份独立自强的劲头儿,年轻人都未必能做到。

2017年9月9日,王海容病逝,享年79岁。这个从化工厂走出来的女工,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自强不息,什么叫报效国家。

结语

说到底,王海容的成功不是靠关系,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她从一个高考失利的女孩成长为外交部副部长,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面对质疑和非议,她用实力说话;面对诱惑和利益,她保持清醒。

在这个什么都讲关系的年代,王海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还得靠自己的本事。你们觉得,像王海容这样的女性,在今天还能出现吗?她的选择是对的吗?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157812.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