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再升级,3大区域银行齐入局,国际化进程会否加速?
6月18日,一场悄然发生的金融变革引发全球关注。非洲最大银行集团标准银行、中东阿布扎比第一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等多家重量级机构同日宣布接入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首次实现非洲地区落地。这一动作背后,到底释放了怎样的信号?未来人民币能否真正改变全球货币格局?
【现象描述】
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不得不依赖美元结算,频繁面临汇率波动和高昂手续费。如今,不少企业发现账上的美元敞口明显减少——这不是偶然,而是CIPS网络扩容带来的直接变化。据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某国企财务负责人透露,“我们与非洲客户签单,现在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收款,比以前节省了近20%的交易成本。”今年以来,包括中亚、东南亚及中东在内的多个关键区域纷纷加入CIPS合作网络,使得中国与这些地区之间的资金流转更加顺畅。
【数据佐证】
新加坡大华银行最新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该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超100%,创历史新高。而Wind终端统计,截至6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占比已突破22%。不仅如此,据证监会公告,目前全球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人民币清算行,为本地企业提供直连服务。某券商首席向笔者透露:“现在越来越多海外央行将部分外汇储备配置为离岸人民币资产,这种趋势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
【政策溯源】
此次事件背后,是中国近年来持续推进注册制改革、资本市场开放以及加强结构性去杠杆等一系列举措。从2015年起,人民银行逐步完善CIPS技术架构,并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为相关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今年初,《关于进一步深化金融业开放若干措施》出台,将允许更多外资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并使用本币结算,为国际化铺路。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债新政出台后,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开始尝试用“绿色债券+跨境支付”模式吸引海外投资人,实现资金链闭环。
| 政策条文 | 旧规(2018) | 新规(2024) |
| --------- | ------------ | ------------ |
| 跨境支付参与主体 | 仅限部分大型商业银行 | 增加各类法人及第三方机构 |
| 清算渠道数量 | 约15个 | 超过30个 |
| 外资准入门槛 | 高 | 明显降低 |
据中信证券研报观点,中短期内随着“一带一路”项目扩展,对离岸业务需求将继续增加;而中金公司则认为,本轮政策调整有助于提升我国货币主权,但仍需警惕外围经济体风险传导;广发证券则强调,应关注ESG风险模型下产业链合规压力对跨境资金安全性的影响。
【投资启示】
1. 对于持有大量外贸订单或涉足海外市场的上市公司,可优先考虑布局以本币计价的新兴业务板块。例如A股龙头三一重工近期公告称,其在非洲工程项目已全部采用人民币收付模式,有效锁定利润空间。
2. 投资者可适当关注拥有强劲国际清算能力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浦发等,这些机构因具备更完善风控体系,在结构性去杠杆背景下更易获得稳定回报。
3. 企业管理层应主动评估自身产业链ESG风险模型,通过合规审核提升跨国合作透明度,从而降低未来潜在法律与财务成本。
值得提醒的是,有不少人误以为“通胀利好所有资源股”,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在当前复杂环境下,仅靠单一因素判断行业走势极易陷入认知误区——例如部分资源板块虽受益于去美元化,但同时面临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及环保政策趋严带来的双重压力。因此资产配置时建议采用分散策略,并结合动态回撤分析工具优化组合弹性。
实地调研显示,今年上海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不少参展商已将数字钱包和区块链技术嵌入到传统贸易流程之中,大幅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和清洁效率。“我们看到很多老牌制造业正在主动拥抱科技创新,用数字化手段打通海内外业务壁垒。”业内人士如是说。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谁能抓住货币国际化浪潮中的红利窗口,就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全球竞争的新赢家。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认为企业真的准备好迎接全新的‘无美元时代’了吗?如果汇率风险消失,你会选择大胆出海还是继续观望?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http://omashta.com/zuqiuzixunjieshao/310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