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所谓再工业化直接放弃吧,不可能了,根本原因是人口不够

万亿补贴、芯片法案豪掷千金……美国再工业化口号喊得震天响,美国再工业化似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但今天咱就泼盆冷水:美国再工业化这事儿,基本没戏!别扯什么美国工人“不勤劳”、“不能吃苦”这种鬼话,也别把美国再工业化失败的锅甩到教育不行或者“瘾君子”太多上。

全世界的劳动人民,论吃苦耐劳,谁也不比谁差!美国工人一样能三班倒,一样能在流水线上挥汗如雨。教育不行?改啊!抽大麻?戒啊!实在不行,狠下心“抛弃”一代人集中资源培养下一代,这在历史剧本里又不是没演过。基建拉胯、电力告急?砸钱啊!利率高企、成本上天?美联储降息工具箱是摆设?华尔街大佬们“毁堤淹田”式砸盘压成本的手段不会玩?这些都只是皮毛,是挡在再工业化面前的“三座大山”吗?错!真正的死穴,是人口!赤裸裸的人口不足!

看看地球仪就懂了。东亚加上东南亚,足足22亿人口,拧成一股绳搞制造。美洲大陆呢?满打满算才10亿出头。东亚制造的商品,出了马六甲海峡,中东的油、南亚的市场、东非的潜力,近在咫尺。美国想从中东买油?要么横跨太平洋,穿过繁忙的南海和马六甲,要么兜个大圈过大西洋绕好望角,这物流成本就是天堑。掐指一算,美洲想跟东亚在工业擂台上掰手腕,总人口没个25亿,根本没戏!

人口,直接挂钩成本与市场。东亚人均GDP低时,人力成本洼地就是建厂天堂。等东亚富起来了,庞大的消费市场本身又成了工业的超级引擎。美国工业现在还能喘口气,全靠“独门秘籍”——技术代差,玩的就是“这玩意儿只有我能造,你们不行”的把戏。可一旦中国或者其他东亚玩家技术攻关成功,咔嚓一下摘掉你这“工业皇冠”,美国所谓的高端制造,立马就得崩盘。为什么?因为同等技术条件下,拼成本、拼规模、拼产业链反应速度,美国在东亚巨兽面前,天生就矮一截!这些年被摘掉的“皇冠明珠”,哪一个不是倒在这条铁律下?

想让美洲人口从10亿飙升到25亿?凭空多出15亿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这些邻居,会乖乖听美国指挥棒搞“大生养”计划配合你?做梦!最大的可能,是美加两国自己扛下这15亿的增量,从现在的不到4亿,暴涨到20亿!这简直是要把美国变成“超级人口海绵”。但问题来了:美国,吃得消吗?

看看现状就知道答案多残酷。区区不到4亿人,街头巷尾“零元购”与“帐篷城”齐飞,瘾君子共游民一色,社会问题已经像高压锅快炸了。管理4亿人都弄得一地鸡毛,再塞进来15亿?这画面太“美”,简直是国家崩溃的末日预告片!治大国如烹小鲜,更如统帅千军万马。指挥三千精兵你可能封神,指挥十万人大会战?古往今来,韩信级别的军神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美西方治理的“天花板”,连10亿人口的门槛都没摸过,拿什么去handle 20亿?

历史就是面照妖镜。当年澳大利亚的白人哪来的?英国本土“放不下”的“过剩人口”,管你是走投无路的穷人还是作奸犯科的囚犯,一股脑儿流放过去。同时期的大清呢?面对人口爆炸式增长带来的尖锐人地矛盾,积累了海量“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治理智慧。美国这套建立在对外转嫁矛盾上的社会自由主义,对内解决阶级冲突的本事,基本为零。而中国,在人口治理这门“统帅学”上,展现的就是“多多益善”的韩信之才。管理底子薄如纸,人口目标大过天,美国还谈什么再工业化?洗洗睡吧!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身社会撕裂的伤口还在不断流血。红蓝对立、族群矛盾、信仰冲突,像一道道深沟,让凝聚社会共识、推行任何需要全民忍耐的长期国家战略(比如鼓励生育、大规模基建)都变得步履维艰。想想看,连全民医保这种基础民生议题都能吵上几十年,指望全国上下齐心“为国生娃”、忍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高投入低回报去重建工业根基?这剧本在美国当下的政治生态里,根本找不到演员愿意接。

再看看邻居们的态度。墨西哥近水楼台,制造业承接了不少,但美墨边境墙的阴影和严苛的移民政策,早就给两国“亲密合作”蒙上厚厚灰尘。想让拉美兄弟心甘情愿当美国再工业化的“人口血库”和“后院工厂”?缺乏真诚互利、相互尊重的区域合作框架,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美国主导的美洲自贸协定(USMCA)更侧重于规则制定和市场准入,对区域内人口、资源、产业的深度协同整合,有心无力。

即使美国真能魔法变出15亿人,生态与资源的紧箍咒也足以让它头疼欲裂。水危机在西部各州已是常态,极端天气频发冲击能源网络,大规模工业扩张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乘数效应,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可持续性的拷问,是美国再工业化无法回避的“阿喀琉斯之踵”。

技术代差的护城河,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填平。中国在新能源、5G、甚至部分高端制造领域的突飞猛进,日本、韩国在精密制造与材料科学的深厚底蕴,都在不断挤压美国“独步天下”的空间。当技术优势的光环日渐暗淡,美国制造拿什么去说服全球消费者为它的高溢价买单?靠情怀吗?市场只认性价比。

因此,美国再工业化这艘巨轮,不是撞上了几块叫“成本”、“政策”或“教育”的礁石,而是搁浅在名为“人口规模”、“治理能力”、“社会共识”、“区域信任”和“资源环境”的巨型沙滩上。人口是底座,治理是骨架,缺一不可。当底座脆弱不堪,骨架松散无力,再华丽的工业蓝图,终究是沙上筑塔。这盘制造业的“复活”棋局,美国执子四顾,却发现棋盘本身,早已换了人间。

人口基数决定产业规模,治理能力决定发展上限——这本就是工业文明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人”的数量与管理的智慧双双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再多的口号与补贴,也只能是投向深潭的石子,注定激不起产业复兴的巨浪。

http://omashta.com/chanpinzhanshi/114833.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