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专家罕见承认:对中国评估失误,新型航母尚未动工已落后中国
2024年5月,福建舰作为中国海军的最新装备,首次海上试航大获成功,顺利完成任务后返回,并靠在江南造船厂的专用码头上。工人们纷纷挥手打招呼,脸上洋溢着满满的骄傲。
就在那天,印度的军事专家萨加尔在《今日印度》里直言不讳地说,印度对中国航母的进展估计得大错特错。他指出,印度的新航母项目至今连船坞都还没开始动工,而中国已经遥遥领先了。
提到印度对航母的偏爱,不得不提那场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大战。那会儿,老“维克兰特”号航母发挥了关键作用,封锁了东巴基斯坦的港口,舰载机也堵住了对方的补给线,直接推动了孟加拉国的独立进程。
唉,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印度的造船技术似乎还停留在原地。2012年,他们花了好几亿美元,从俄罗斯买回了那艘退役的“戈尔什科夫”号,打算改装成“维克拉玛蒂亚”号,可结果呢,工期一直拖着,花的钱也不少。至于国产的“维克兰特”号,磨了整整23年,期间遇到资金短缺和技术难题,几次停工,真是不容易呀。
反观咱们中国,航母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2012年,辽宁舰正式入列,变成咱们的第一艘航母;到2017年,山东舰下水,采用了滑跃起飞技术,技术水平直线上升;到2022年,福建舰一亮相,配备了电磁弹射系统,直接把中国推到了全球航母技术的前列。
福建舰的成功可不是随便碰巧碰上的,这背后凝结着中国工业体系高效运转和战略规划的强大支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咱们就悄悄开始布局航母技术,派出工程师出国取经验,还买回一些退役舰只拆开研究。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造船厂的设备都升级了,人才培养也赶上节奏。建造福建舰的时候,江南造船厂的流水线连续24小时不停歇,钢材一卸下来就马上传加工,设计团队也是连续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相比之下,印度的科钦造船厂真是冷冷清清,设备老旧,工人培训跟不上节奏,项目管理混乱,新的航母计划草案堆在那儿没动静,预算表上的数字还是空着。虽然设计团队推出了个4.5万吨级的方案,但核心技术全靠进口,发动机和雷达都得依赖外国公司。财政官员和海军代表还为此争得不可开交,一个说没钱,一个催着要现代化,结果谁也没把话说服对方。
萨加尔在文章里说,半年前,印度一些学者还在研讨会里笑话福建舰的建设进度,觉得中国不可能这么快搞定电磁弹射。可结果呢,现实狠狠地给了他们一棒。印度也不是没有航母梦,毕竟曾经有“维克兰特”号那段辉煌的历史,可光靠情怀显然还不行。
莫迪总理在2022年登上“维克兰特”号时,还曾说要加快印度海军的发展,但转眼三年过去了,连新航母的踪影都没看见。反倒是中国,福建舰一出水,海军政委袁华智在2024年3月说,第四艘航母的技术难题基本搞定,甚至连核动力都在考虑中。外界猜测,到了2035年,中国可能会拥有六艘航母,覆盖的海域会更宽广,战斗力更强。
印度的难题其实挺容易理解的,造船水平普遍不高,管理也不咋地,资金和技术上的瓶颈有很明显。科钦造船厂的情况就挺有代表性,虽然有计划,但资金没跟上,技术还得向别的国家求助。就在2024年5月,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在接受《论坛报》采访时还挺乐观的,说第三艘航母很快就能动工了,不过业内专家可是泼了冷水。《欧亚时报》分析指出,预算还没着落,技术方案也不成熟,短时间内要开工几乎不可能。
在社交平台上,印度网友们拿福建舰和“维克兰特”号一比较,明显感觉福建舰稳得像个高铁,反观“维克兰特”在海试时还总出状况,差异挺明显。有些退役军官倒是比较理智,觉得印度没必要跟中国死磕,反倒该先搞明白自己到底需要啥,再去研发点适合的技术。
中国海军这几年能发展到今天,完全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实实在在的投入,才有今天的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一直到现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扎实。像福建舰的建造,整个过程就说明问题了,上海的工程师每天都在开会追进度,工人们三班倒,效率高得杠杠的。
印度的路子也不算完全堵死,萨加尔提了几个建议,说白了就是别太想得太高远,先脚踏实地做点实事。数量上别一味追求,技术上要有突破,造船厂的设备得跟上,又得培训好工人,管理也要理顺。他还提议,可以借鉴一些国际合作的经验,比如跟法国商谈核动力技术的事情。
2024年4月,印度确实去找了法国寻求技术援助,但谈判一直拖拖拉拉,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一旦这些难题能解决,印度海军还是有望迎来转机的。
从我们中国的角度来看,海军的建设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稳定地区局势。我们一直倡导合作共赢,反对零和博弈。福建舰的建设成功,反映了我国工业和科技自主自主能力的提升,也向邻近国家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实力重要,但不会靠仗势欺人。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12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