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孙元良逃跑后,杜聿明绝望,李弥怒骂,为何蒋介石很高兴

1948年底,淮海战役的炮火硝烟中,发生了一起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奇闻”:八万人突围,最后竟只剩下137人跟着指挥官孙元良跑了出来。这个数字,远比中彩票还难碰上。有人说,这场突围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用生命演绎的“大型群体逃生”活动。那么,孙元良到底是真的临危受命被迫突围,还是自个先跑了?他的跑法有何高明之处?为何蒋介石明知其有大错,却非但不责怪反而“高兴”?一个将军的“跑路史”,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国民党军队内幕?这场“千人大逃杀”式的突围,究竟是惊天阴谋还是兵败如山倒的必然结局?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汹涌。你以为的结局,也许正相反。

一场八万人的大撤退,说得好听是“突围”,可在国民党内部,却有人说这是“投降竞速赛”。明面上,杜聿明命令各路将领坐镇,谁也不准轻举妄动。邱清泉自信满满,嘴硬到底:“我能打!”李弥看风使舵:“你不走,我不动。”唯独实力最弱的孙元良,低头不语。谁也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孙元良静悄悄地拎起包,带头就跑了,彻底放飞自我。八万人一哄而散,仿佛在参加抢购白菜的促销大会,不见指挥、不见队伍、不见章法。这是一次典型的“出其不意,专打懵懂”。到底是临危不乱,还是溃不成军?更绝的是,孙元良居然率先突围成功,从此声名大噪,被誉为军界“跑路王”。但真相到底如何,他的八万人马为何一夜之间全军覆没?谜底还藏在后头。

很多人都想弄明白,孙元良的“跑”,跟别人到底有什么区别?从历史资料看,他可不是第一次“溜之大吉”。早在杜聿明被调离徐州,解放军主攻其兵团时,孙元良立马慌了神,向上司哀嚎:“共产党专打我,我真扛不住!”更神的是,他有独门秘诀:一遇到劲敌,就能第一时间找到通往后方的小路,别人还在原地纠结,他已经“到此一游”。徐州会议上一众将军争当“钢铁直男”,谁都不肯轻易让步,唯独孙元良沉默,实际却已经脑袋里计划好如何开溜。等到真的行动时,所谓八万大军仿佛一群离了牧人的羊,四散而逃。士兵们心想:领导都跑了,我们还等什么?一边跑还一边互问:“电台怎么关了?命令怎么没了?”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国民党军队,打得赢是上级有方,打得输就是士兵太怂。”有人调侃:“现在连指挥官都比我们跑得快,这仗还怎么打?”孙元良的这波撤退操作,让群众看得也是一头雾水。

表面上,孙元良突围后,场面一度回归平静。国民党上层对外宣称:“英勇突围,部分力量成功脱险。”那些没看清情况的人甚至拍手称赞。然而,圈内懂行的人都明白,内里已乱成一锅粥。孙元良自己在回忆录中狡辩说:“我是奉上面命令突围”,好像自己是“忍辱负重”,一点责任都没有。至于电台为何关闭、指挥链为何断裂,他却“选择性失忆”,绝口不提。结果,八万人的队伍里,只有两万多被困包围圈,千把人迷路又跑回老部队,被重新收编。等好不容易冲到萧县,又被解放军逮个正着,几乎全军覆没。至此,这支大兵团消失得如人间蒸发。这种“放羊式”溃逃,引来不少将士和普通百姓暗自痛斥:“没听说过这么奇葩的指挥官!”也有国民党将领气得直跳脚:“不杀这家伙,怎么对得起死去的战友?”到这里,舆论中的焦点逐渐变成了:究竟是孙元良太差劲,还是整个国民党的通讯、组织和士气都出了问题?

正当大家都觉得“孙元良已死定了”,局势出现了大反转。蒋介石居然公开对孙元良表示“欣慰”,还急着让他进京“面报”。要知道,其他兵败将军,蒋介石是骂得狗血淋头,恨不得他们以死谢罪。可轮到孙元良,反倒一反常态。这到底是什么操作?不少国军老兵觉得匪夷所思,有人说:“难道他有后台?”实际上,细扒历史,早在1920年代北伐时期,孙元良多次“掉链子”都能全身而退。别人兵败如山倒,伺候的是军法;他屡败屡逃,最终还能升官,甚至靠脸吃饭,俨然混成蒋介石手下的“吉祥物”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大概就是:“长得帅,还能当饭吃。”在整个国民党高层兵荒将乱的时刻,蒋介石宁肯要一个看上去像个将军的人,也比真空无人的指挥岗强。这种用人逻辑,跟咱们老百姓选村长有异曲同工之妙——“会不会真本事不重要,起码要有个样。”

事件表面上似乎稳定下来,孙元良安全到达驻马店,自报“突围有功”。蒋介石发电报鼓励,仿佛一切尽在掌控。可是,局势暗流涌动。“逃出去了一半人”的说法,在数字面前分崩离析——八万精兵,最后只带出137人。别说打仗,连老家守墓都不够数。更糟糕的是,孙元良不仅没把队伍带出来,还把杜聿明整个集团推向了险境。杜、李等将领的电报避重就轻,内心对孙元良满是不满和愤怒。一边是领导看重门面,不忍处置;一边是士兵家属咬牙切齿,咒他“千刀万剐”。表面团结,实际分崩离析,国民党高层的信任危机已不可收拾。那些埋下的分歧和矛盾,在这场突围中暴露无遗。可以说,从这一刻起,这个“大厦将倾”的政权,更加摇摇欲坠。

说起来,孙元良在战争中的表现还真是让人“惊喜满满”。有人说他运气好,其实就是会算计。八万人的队伍说没就没,他一句“我奉命突围”,居然还能洗白自己。那些拿命拼杀的战士,变成了“数字”。更好玩的是,蒋介石一副“真香”脸,明知孙元良掉链子,还照样重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用人不问出处,只问颜值”?如果每个将军都能靠帅气升官,那军队还需要什么纪律和牺牲?孙元良自己老解释“不是我不想救大家,是命令让我跑”,可事实早就把他打脸。真要信了他的说法,全天下的士兵以后都能勇敢说:“领导带头跑,我也得跟着溜。”平心而论,这场突围闹剧,就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跑步比赛”。只剩下数字和废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崩塌。那些讳莫如深的“马屁文化”和“表面功夫”,最终把国民党推向了深渊。反过来看,我们中国军队如今强调团结、纪律、能力,有这种“跑路王”,早就被百姓说成“绣花枕头”,哪还有信服力?所以,别再假装夸奖他了,这样的用人和风气,难怪“打仗只打口号,逃跑才是高手”。

孙元良八万人突围,最后只剩137人,这场“风卷残云式”奔逃究竟是战争无奈,还是个人怯懦?有人说他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国民党“内卷高手”。相比只会甩锅的指挥官,风雨中倒下的血性兵士,谁才值得尊敬?蒋介石不追责,是英明识人还是用人无方?你又怎么看这场八万人的团灭闹剧,是制度害了人,还是人带坏了队伍?欢迎留言,一起聊聊“逃得快=本事大”到底该不该成为领导升官的标准?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284629.html

QQ咨询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