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俄国九年还是零!如今五千千瓦发动机已成熟,中国自己干了
“等了九年,连根毛都没飞起来,这直升机怕不是借的蜗牛驾照?”
天津直博会上,AHL模型又端端正正摆那儿,跟2016年首次亮相时几乎没换姿势。九年,一辆电动车都从PPT进化到满街跑了,这架38吨级的大家伙还在“稳步推进”。观众围着拍,工作人员微笑解释,我脑子里只剩一句话:再推进,孩子都上小学了。
先看咱们现在到底缺啥。直9、直8、直20,听着型号一串,可真到要拉空降兵的轮式突击车、海军陆战队的小炮、陆军轻型合成旅的装甲猛士,全都摇头。直8L最重只能抱5.5吨,米171也差不多,山猫全地形车勉强塞进去,再大一号就卡门。部队想玩快速投送,只能眼巴巴看运9在跑道上来回滑,直升机群只能干瞪眼。
全球能搬重货的,也就那仨老面孔。米26像一头会飞的蓝鲸,56吨起飞重量,20吨货舱,可它挑剔得很,起降得大片平地,航母甲板根本容不下。美军的CH-47F块头小不少,22吨起飞,12吨载重,吊大炮还得拆轮子。CH-53K倒是平衡点,38吨起飞,15.9吨载重,三发5600千瓦的涡轴一口气拽起来,可惜那是别人家的玩具。
2016年签中俄联合协议时,想着抱腿取暖,图纸指标写得漂亮:38.2吨起飞、300公里巡航、630公里航程。九年过去,别说原型机,连静力试验机都没见着。CR929大客机的故事刚重演完:俄方想用伊尔96打底,中方想从头攒经验,最后分道扬镳,名字直接从CR929缩水成C929。直升机这边,俄方惦记米26改改继续卖,中方想新平台兼容海陆军,道不同,胃口也不一样,进度条当然原地踏步。
更尴尬的是动力。以前咱缺大涡轴,想飞也飞不动。现在5000千瓦级涡轴出来了,虽然还没官宣定型,但航展展板、论文、试车台照片一个接一个。按CH-53K那套公式,三发5000千瓦,总功率15兆瓦,带个35到36吨机身,再塞15吨货,完全够得着。发动机一过关,后面的旋翼、减速器、飞控,国内都能摸着石头过河。换句话说,硬件门槛其实已经铺平。
有人担心甩开俄罗斯会不会步子太大?别忘了直20当年也是顶着“黑鹰仿制”质疑一路干出来的,现在飞得比原版还欢。重型直升机一样,先解决有和无,再谈优和劣。解放军等不起第二个九年,空降兵演习里装甲车还得靠铁路运,海军登陆舰甲板空着一半,陆军高原哨所冬天送补给还得看运8脸色。早一天上天,部队就少一份尴尬。
再说产业链红利。5000千瓦涡轴一旦量产,同核心机改5000千瓦涡桨就是顺手活儿,新一代中型运输机运30也就顺水推舟。直升机、运输机、甚至未来的舰载预警机动力都能共用,一鱼三吃,何乐而不为?
俄罗斯那边9月还在说“项目按计划”,可计划表上连个试飞节点都没写。咱们不如把合作当备胎,自己先把机身、旋翼、航电全拉上线。发动机成熟那天,整机就能直接铆钉上天,不用再等克里姆林宫签字。到时候俄方如果想回来继续谈,也得按中方的需求改图纸,主动权自然在手。
想象一下几年后,三发国产重直掠过高原空投步战车,南海甲板上卷起旋风吊着两栖突击炮,观众再也不用隔着玻璃看模型。真机呼啸而过的时候,2016年那张协议照片大概只能当历史注脚:原来合作是条路,单干也是条路,谁走得快,谁就先到家。
你猜,下一次直博会,AHL模型还会不会原地不动?
#新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7267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