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动真格了!渝中砸下千亿更新!谁是最大赢家?

听人说渝中要大拆了,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然是,那29.2万的人均GDP,总算要找到个安放的地方了。这数字啥概念?比第二的江北区,生生高出快10万块,听着就魔幻。

魔幻的地方就在于,你揣着全市最傲的数据,走在七星岗、大溪沟的街上,看到的却是普遍超过30年楼龄的老破小。楼道窄得两个人错身都费劲,管网老化得不知道哪天就给你闹脾气,更别提什么像样的公共空间了。这种反差,就像穿着一身高定西装,脚上却蹬了双开口笑的破布鞋,怎么看怎么别扭。这些城市界面上抹不掉的伤疤,不仅硌着住在这里的人,也绊着这片寸土寸金之地的脚。

所以,这几年渝中其实一直在悄悄动刀子。化龙桥片区把工厂搬走,摇身一变成了高端商务区,那高耸的陆海国际中心封顶的时候,也算是给老重庆人一点小小的震撼。还有十八梯,那种微改造的路子,小心翼翼地保留着历史的纹理,又把商业给盘活了,确实有点东西。但这些,说白了都像是局部手术,这里切一块,那里缝一针。

今年这架势,不一样了。

菜园坝火车站那几声爆破的巨响,算是彻底拉开了序幕。那地方要搞成什么样?两高铁、五轨道交汇的站城一体新极核。我听到这词儿就想笑,又是极核。但这次好像不是画饼,9月25号,长江铁路隧道已经通了,这就是大动脉的前奏。当年化龙桥的改造已经够让人开眼了,菜园坝这规划能级,高了不是一点半点。商业体盖起来,光带动的就业就可能超过万人,有人估摸着,周边土地价值几年内就能翻个倍,这话谁听了心里不起波澜?

另一头的朝天门到解放碑,那更是重头戏。这里是重庆的城市原点,码头文化和抗战精神的交汇点。总共326万平方米的改造范围,朝天门广场基本已经弄完了,去年国庆节城门一开,那人山人海的。解放碑那边的时尚文化城,主塔楼要冲到300米高,说是2026年竣工,到时候站在南山上再看渝中半岛,天际线估计又得变个样。

而鲁祖庙的成功,更是让他们找到了新模式。那个带租约出让的玩法,既留住了老字号的烟火气,又塞进了沉浸式的艺术空间,传统和潮流愣是给捏一块儿了。现在,这套经验直接复制到了中华路能仁寺的改造上,进度很快。

黄花园片区也公示了改造中标结果,35栋楼,两千多户居民的生活马上就要变样。还有嘉陵东村、浮图关、上清寺、红球坝……一长串名单,几乎是把渝中那些我们熟悉的、带着陈旧气息的老地名,都圈了进去。这波系统性的更新,投资都是千亿级别起步的,手笔之大,确实让人咋舌。

城市更新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者说,财富的再分配。

这话说得有点冷冰冰,但事实就是这样。对于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加装电梯,新增社区食堂,居住品质肉眼可见地提升了。而更现实的一面是,房产价值的传导。十八梯改造后,周边二手房均价两年里涨了四成。菜园坝规划一公布,附近小区的中介电话立马就成了热线,咨询量翻了三倍。

这种增值,在房地产不那么火热的今天,算是一种隐性的造富。拆迁户拿着补偿款,或许能一步到位,完成阶层跃升。普通居民守着自己的房子,看着它一天天变好,资产升值,生活便利,这何尝不是一种获得感?

当钢筋水泥把旧日的记忆都填满,未来的渝中,会是什么样?它会更好地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会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更亮眼的文旅消费中心。这些宏大的叙事固然没错,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普通人来说,可能更关心的是,当外地朋友再来重庆,我们是带他们去逛修葺一新的历史街区,讲那些快被淡忘的老故事,还是指着那300米高的新地标,告诉他,看,这就是现在的重庆?

http://omashta.com/xinwendongtai/855003.html

QQ咨询

QQ: